摘 要:電視同期聲,廣義上講,就是記者在拍攝畫面時,伴隨畫面影像而存在的聲音,是重要的聽覺元素,它與視覺元素共同承擔著電視傳播的功能。電視新聞中同期聲一般包括現場聲、效果聲以及被采訪人的談話錄音等聲音。
1 電視新聞同期聲讓新聞鮮活生動
一般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現場聲、效果聲往往起著很好的鋪墊作用。新聞節目通常是以一個帶同期聲的現場鏡頭開始,4秒鐘后同期聲減弱,解說跟進,如運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等。這種同期聲運用的好處是在交代新聞事件發生環境的同時,讓觀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發揮電視的視聽優勢,很容易吸引并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此外,節目中還可以在解說的同時使用同期聲,這時的同期聲又能起著襯托與點綴的作用,如檢修現場、建設工地設備的轟鳴聲、工具的敲擊聲等。這種方法也是為了更好地烘托主題,使觀眾易于了解現場環境,增強新聞的生動性,提高可視性。當然,在運用同期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音量大小的控制,不能影響到解說的聲音,而且不能過多使用,如果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就失去了意義。
2 使新聞有很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新聞的可信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一些被采訪人的同期聲,是解說詞無法替代的,由被采訪人直接對觀眾敘述,可信度更高。特別是被采訪人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權威,由他們就某一問題進行講述,效果要優于解說。還有一些被采訪人,是某一事件的親歷者,他們的講述,更能夠真實地還原事件的過程,使觀眾可以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了解得更加透徹全面。例如:筆者在采寫《包鋼優質鋼軌在蘭新高鐵獨領風騷》這條新聞時,采用了兩段在包鋼軌梁廠采訪時的同期聲,接受采訪的兩位職工,分別從生產一線、成品質量檢測兩個不同的崗位,結合自身的實際,向觀眾講述了包鋼優質鋼軌的生產過程,配合記者在生產一線的采訪畫面和通過解說與蘭新線施工現場畫面的呼應,以及對蘭新線惡劣自然環境的介紹,使觀眾對蘭新高鐵、包鋼鋼軌有了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達到了采寫這條新聞的目的。
3 電視同期聲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3.1 銜接到位
銜接到位,是同期聲運用中最基本的一條,是指采訪同期聲與解說詞之間的銜接。一般最常見的結構是,解說詞—同期聲—解說詞,這樣就難免會產生解說詞與同期聲銜接的問題。一般來說,解說詞結束之后,最后一個畫面要有一定的延續性,不能立即接同期聲,要留有“氣口”,緩沖一下,不要讓觀眾有太突然的感覺。反之亦然,如果銜接得太緊,觀眾還在思考同期聲的內容,下一個畫面和解說詞已經出來了,特別是一條新聞中有多個被采訪對象時,則更需要注意。
3.2 說清楚
說清楚也就是為了讓觀眾聽得更清楚。要想讓觀眾聽清楚,采訪環境很重要,如果觀眾連被采訪者所說的內容都聽不清楚,那么這條新聞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盡可能不要在有噪音的環境下進行采訪。比如,制造業的生產線旁雖然場面很壯觀,但噪音都比較大,一般在成品車間或成品庫房做采訪,環境會比較理想。當然,并不是說要一點其他的聲音都沒有,其實,往往現場的一些特殊聲音在節目中是非常有用的,只是需要采訪者巧妙運用,這樣既交代了采訪環境又能保證同期聲的清晰。
3.3 說明白
說明白,也就是被采訪者要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向觀眾講明。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積極與被采訪人溝通,首先,記者本人要對被采訪者所談到的話題理解透徹,尤其是電視新聞采訪,由于受采訪時間的限制,需要記者首先整理、精煉好采訪同期聲,最終選出與所采新聞最相關的、觀眾最想了解的同期聲進入后期編輯。其次,在對某些專業領域進行采訪時,被采訪人使用的專業術語較多,這樣就會出現被采訪人說得興致勃勃、神采飛揚,觀眾卻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前做足功課,和被采訪者多進行交流,使被采訪者在說清問題的同時盡量減少專業術語的使用,或在解說詞中對必須使用的專業術語進行解釋。
由于電視媒體和傳統的紙質媒體的傳播過程中有一定的區別,所以,在同期聲中應盡量避免少用容易引起誤會的字和詞。例如:“全部合格”一詞,在紙質媒體上意思很簡單,大家一看就都會明白,但是如果出現在電視畫面的同期聲中,觀眾聽了就會疑惑,到底是合格還是不合格。此外,還有一些涉及指標的句子,經常會有“大于等于”“小于等于”這樣的詞匯,應該用“不低于”“不超過”這類的詞語,效果會更好。
3.4 不重復
不重復,是指被采訪人的同期聲與解說詞之間盡量避免重復。一些經驗較少的記者在運用同期聲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復的現象,經常是解說詞剛剛說過的問題,在同期聲中又出現了,這和記者的業務水平有直接的關系,對所采寫的新聞把握不準,心里沒底,容易出現解說詞與同期聲區分不清,銜接不順暢,使整條新聞主題不突出,內容過于拖沓,這是需要注意和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