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峰
(作者單位:莆田市廣播電視臺)
新時期廣播對農節目的宣傳策略
劉云峰
(作者單位:莆田市廣播電視臺)
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今天,廣播媒體理應充分認識到廣播對農節目的重要作用,成為宣傳“三農”、服務“三農”的主陣地。
廣播;對農節目;宣傳策略
近年來,各地廣播電臺在推出音樂、交通和生活等城市化色彩濃厚的專業頻率的同時,不斷調整、壓縮、減少甚至取消對農節目的播出時間和內容,使廣播對農節目的宣傳空間大大丟失。前不久,筆者查閱了全國多地電臺的網站,發現一些電臺開辦了音樂、交通、故事和文藝等多個熱門頻率,但是卻沒有開設一檔對農的廣播節目。根據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廣播絕大多數的聽眾是在農村,他們在新時期更加需要實用的農業節目。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今天,廣播媒體理應充分認識到廣播對農節目的重要作用,成為宣傳“三農”、服務“三農”的主陣地。幾年前,福建省莆田市廣播電視臺就格外重視“三農”宣傳工作,在937新聞綜合廣播積極推出對農節目,傳遞農業政策、關注農民生活,受到了廣大農民聽眾的歡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曾連續獲得中國移動莆田分公司每年15萬元的獨家冠名。事實證明,辦好對農節目,可以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對農宣傳的雙豐收。
莆田市是一個擁有300多萬人口的中等農業城市,全市海岸線長343.6公里,土地面積39.73萬公頃,其中耕地6.5萬公頃。此外,還有可利用的淺海灘涂1.83萬公頃。境內有南北洋、東西鄉、鯉城賴店盆地三大平原,是農業的主產區,素有“興化糧倉”之美譽,莆田市人民種糧種菜積極性高,涌現出了一大批全國聞名的種糧種菜大戶,如宋美妹、林水英等;同時,莆田市許多農民多年來已逐漸養成收聽廣播的良好習慣,所以對農節目在莆田市具有較強的市場生命力。莆田市廣播電視臺在《農民之友》的基礎上,推出了升級版的對農節目《新農村》,以關注農村、關愛農民、關心農業為出發點,注重宣傳中央在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方面的政策;傳播農業市場信息,介紹農業實用科技知識,普及法律知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及時、快速地向農民朋友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信息,以達到農民得知識、農業得發展、農民得收益,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目的。
為了提高收聽率,增強傳播效果,在節目形式上注重創新,采用男女搭檔、現場報道和專家訪談等形式,提高了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了節目的可聽性。為了更加貼近農民聽眾,還特別推出“荔枝樹下”欄目,把訪談與情景演繹有機融合在一起,聚焦農村熱點,談論農家話題,有效拓展了對農宣傳的廣度和深度。《新農村》節目的欄目設置,也體現了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貼近農業的“三貼近”精神,共設置了《農業新聞》《致富金橋》《農業服務臺》《氣象之窗》、《農業科技》、《農業百事通》《政策導航》等十幾個專欄,可聽性強,傳播效果好。同時,節目還與莆田移動公司聯合構建農信通平臺,每天通過手機短信把最新的果樹栽培、病蟲害防治及農業氣象等信息及時送到農民的手中,受到他們的熱情歡迎,為節目的傳播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
由于文化、環境和年齡等方面存在不同因素,大部分農民聽眾偏向喜歡通俗易懂、貼近農村,有實用價值的節目,他們希望通過收聽廣播給自己的生產或生活帶來幫助,所以適應他們的農務生活規律就成為了策劃節目時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因素。隨著季節、農事、天氣的不同,農民的生活規律常常會被打亂。對農節目就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勞作規律和忙淡季的因素,靈活地調整節目播出時間,做到適時、適事,及時把農民的所需送到他們的手中,否則這一類的節目就成了“馬后炮”,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為了符合莆田市農民受眾的收聽習慣,在經過多次調查后,把首播時間定在了每天14:00,重播則安排在05:30。在內容編排設置上,根據上下午的不同時段,采用多樣靈活的結構方式進行巧妙編排,如增加碎片化欄目,注重信息組合,開辦有獎征答活動等,滿足不同對象的收聽需求。同時,還推出了微信參與平臺,讓農民朋友也能使用微信方式和節目進行更便捷的互動。
《新農村》節目是一檔知識性很強的節目,它的內容具有權威性、實用性,每天都必須更新內容,需要大量的資料和素材,這些資料和素材除了記者采訪和編輯從報紙網絡上獲取之外,更多要立足莆田市的實情,要取自于本土的農業專家、技術員和務農能手。因此,《新農村》節目建立了一支龐大的信息來源隊伍,與莆田各縣區的農業局、林業局等農林部門簽訂聯辦協議,聘用特約通訊員,由他們提供第一手權威資料信息,并且不定時采訪農業專家、科技專家和農、牧、漁專業戶,請他們在節目中介紹種養技術和經驗作法。事實證明,對農節目只有與政府相關的農業部門保持經常聯系,及時準確科學地解讀政策,并在第一時間進行發布,為農民提供新鮮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致富信息,積極引導農民走上致富道路,才能永保對農節目的生命力。
除了辦好日常節目以外,還積極策劃組織戶外活動,拓展服務外延,擴大節目影響。不定期與農業部門及區縣政府聯合舉辦走進農村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現場為農民朋友分發各種信息資料,邀請專家現場接受農民的咨詢,這樣的活動不但拉近了節目與農民之間的距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還進一步擴大了節目的品牌影響力。
6.1創新對農廣播,提升節目內涵
對農廣播節目不僅要成為發布國家農業政策的輿論陣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的實用平臺,還要多加反映農村的新人、新事、新變化、新氣象和新風貌;同時,推出一些莆田市農民愛聽的莆仙地方戲曲和文化娛樂小欄目,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去激勵鼓舞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熱情。此外,要堅持“三貼近”原則,樹立對農節目的“精品意識”;要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增強對農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宣傳新時期農民的新思想新追求,豐富和活躍他們的文化生活。
6.2強化對農廣播,提升節目質量
近年來,我們國家在農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步伐在不斷加快,不少重大改革意見相繼出臺,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戰略性調整的新階段,這就要求節目編播人員要緊緊把握農業農村問題的大變革,大趨勢,要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以農為本,使對農廣播節目辦出獨特的風格、辦出自己的特色。對農節目歸根到底是靠實用性的內容來吸引農民的,只有及時了解農民所思所需所盼,有針對性地策劃宣傳方案,主動加強與社會各方面的溝通協調,才能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只有強化對農節目內容的本土化,走近農民,服務農民,聽農民說話,為農民說話,才能確保對農節目的“農味”,讓更多人了解農民、農村和農業,促進城鄉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當前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雖然農民獲取信息的空間更加多樣化,但廣播在幫助他們了解政策、實現穩產增收方面依舊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新時期,對農節目不僅不應該被弱化,而且還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只有這樣,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對農節目才會越辦越好。
[1]賈挺明.廣播對農節目弱化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廣播,2007(9).
[2]滕朋.對農廣電傳播發展的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2).
[3]唐愛秋.縣級廣播電視臺如何開展好對農宣傳[J].新聞傳播,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