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松
(作者單位:綿陽市廣播電視臺)
國產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張澤松
(作者單位:綿陽市廣播電視臺)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對我國國產紀錄片的創作理念、題材選擇、敘事方法以及編排方式進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討《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因素,進而了解當下觀眾對紀錄片形式和內容的需求,從而明確國產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國產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發展;趨勢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紀錄片市場被大量國外紀錄片占據,這使得國人始終認為優秀的紀錄片都來自國外,導致國產紀錄片市場沒有立足之地。隨著國內文化產業體制的迅速改革和對國產紀錄片的大力扶持,國產紀錄片得以迅速成長,并在數量、題材和表現形式上取得了較大進步,以《再說長江》《望長城》等為代表的優秀國產紀錄片隨之涌現[1]。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后,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并成功刷新了國產紀錄片的收視紀錄,同時也帶動了社會對中國飲食文化、美食等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為此,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研究其具體內容,并以此分析國產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文化背景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大眾情緒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80年代我國紀錄片多以“教化與指導”為主要創作理念,到90年代我國紀錄片創作理念逐漸演變為“客觀與再現”。但在國人思想變化的影響下,以“教化與指導”、“客觀與再現”的創作理念已很難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社會化普遍的文化心態“討厭嫌虛,渴求真實;厭惡空談,崇尚實際”。《舌尖上的中國》自開播以來,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熱播并獲得廣泛認可,創意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曾對《舌尖上的中國》做這樣的評價:這部紀錄片的創作理念我們可將其概括化為四句話,那就是“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2]中國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尋找食材,并將其制作成一道道精致美食,并從這些美味中品出中國人的人生百味,最后引申出深沉的中國文化。紀錄片創作者能否讓觀眾體會到其要表達的意圖和價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共同經驗范圍”,為此,創作者在創作紀錄片時,擅于發揮大眾熟知的符號來進行詮釋,必然能夠使觀眾更容易接受。在《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中,創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美食符號,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而美食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將其作為題材,必然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
“讓世界了解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宗旨,但如何通過紀錄片為觀眾展現真實的中國,尤其是要怎樣為國外觀眾展現如今的中國,針對這個問題,《舌尖上的中國》編導陳曉卿曾這樣回應:我們在創作《舌尖上的中國》時,并不是單純地完成一部美食紀錄片,創意之初就針對該問題做出了定位。事實上,《舌尖上的中國》將美食作為一個切入點,并在此基礎上引申出自然生態、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傳承等更深沉的文化蘊涵。并且我們通過觀看,可以看到這部紀錄片并非單純地講吃,而從吃講到鄉村、家庭以及鄰里之間的關系等層面,并深入地探討人與食物之間的關系,向觀眾傳達了深層次的傳統倫理文化、美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并使其充分的凝合在一起,為觀眾展現了一幅富有情趣、人文情懷、真實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創作理念使得《舌尖上的中國》成功打破了社會、語言和價值觀等傳播障礙,以美食為媒介,讓海內外廣大群眾更深刻地領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感知中國的社會變遷和文化傳統。
以往,我國的紀錄片多以歷史等為題材,例如《圓明園》《絲綢之路》等,盡管這些紀錄片深得大眾的認可,但隨著大批量歷史題材紀錄片的涌現,人們出現了審美疲勞;而以政論、人物為題材的紀錄片,受眾群體相對較小,很難吸引更多的受眾。美食作為大眾的話題共同,是大家日常生活的必備,這使得該題材有著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說,都是切身經歷[3]。《舌尖上的中國》在選題上切合廣大觀眾的日常實際,這也是其成功喚起群眾共鳴的主要因素。紀錄片不僅需要從不同方面來體現中國的飲食文化,還要告訴大眾這種文化就在我們身邊。《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展現美食的各個側面,為觀眾展現了中國人的民族風俗、生活禮儀和道德倫理等文化。這部紀錄片不僅給觀眾帶去了中國各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還成功開創了以美食為題材的紀錄片典范,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美食題材節目的局限。
有國外運營商曾直言不諱地表示:盡管中國紀錄片看上去有著精美的畫質,并且內容生動、新穎,但故事缺乏懸念是其無法走入海外市場的主要因素。但《舌尖上的中國》在這方面做了改善,這也是該片在海外受到認可的主要因素之一。
《舌尖上的中國》將每一集都設置成不同的主題,并以故事的方式緩緩展開,每一集根據不同的地域和主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食物,有母女與食物、夫妻與食物、父子與食物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是中國人每個家庭現狀的縮影。在《主食的故事》(第二集)中講述了一對空巢老人,他們一年中最開心的是兒孫歸家,并為他們制作香糯的年糕,一家人能夠圍坐在一起吃他們親手制作的年糕,嘮家常,和樂融融。但在短暫的團聚后,兒孫們又紛紛踏上回程,家中再次剩下這對老年人,這個故事里,美食成為了聯系親人的重要橋梁。而在《轉化的靈感》(第三集)中,又為觀眾帶來另一個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我們日常中常見的。王翠華和姚貴文圍繞豆腐過著簡單清平的生活,在這對夫妻的眼中,每一份豆腐都非常珍貴,是上天的饋贈,能夠讓他們供養自己的子女,過上安穩的生活。簡單的故事、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人物,這些故事的娓娓道來,不僅展現了親情的自然流露,同時也展現了中國人發揚和傳承飲食文化的古老方式。金順姬跟著媽媽學習泡菜腌制,老黃的兒子學習老黃的火腿腌制技巧等,這些故事都貼近生活,并與真實充分融合,不僅讓紀錄片充滿了時代感和現實感,同時也展現了創作者每一集不同的主題和創作意圖。
《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地域很廣,涉及全國各地,每一集設置不同的主題,并圍繞著這個主題,講述不同的故事。從一種食材再到另一種食材,主要采取大跨度的方式進行編排。從東部到西部,從南方到北方,從香格里拉到浙江,再到廣西,不同人物、食材組成不同故事,通過跳躍式將其串連起來,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時間的味道》(第四集)從東北人忙著各種蔬菜的腌制,到香港人各種臘腸的制作,再到大澳蝦醬的晾曬,盡管這些食物在做法和用料上都南轅北轍,但經過時間的滲透,卻沉淀出不同的歲月味道[4]。將歷史與美食巧妙結合,在展現飲食文化的同時,體現出歷史的醇厚,引申出人生百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讓我們看到國產紀錄片的發展前景,但在發展過程中,在強調本土化意識的同時,還應當重視全球化意識,這就需要在創作理念、題材選擇、敘事方法以及編排方式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展現紀錄片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構建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紀錄片產業鏈,更好地推動國產紀錄片的發展。
[1]王琦.從“真實再現”到“虛擬現實”——論數字技術條件下國產歷史紀錄片的發展趨勢[J].當代電影,2013,(10):182-184.
[2]周蜜.國產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現象研究[D].湖北大學,2013.
[3]崔曜.跨文化傳播背景下中美紀錄片分析[J].聲屏世界,2015,(5):44-45.
[4]馬超.從紀錄片《歸途列車》看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化[D].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