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 日 常青青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影電視局海拉爾548短波發射臺)
廣播發射設備的接地技術探究
旭 日 常青青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影電視局海拉爾548短波發射臺)
文章首先對接地技術進行簡單介紹,然后總結了廣播發射設備中常用的幾種接地技術,最后提出相關的注意事項,以期能夠增強接地技術的安全性,保證廣播發射設備的正常運行。
廣播發射設備;接地技術;注意事項
若想充分地發揮廣播發射設備的優異性,就必須保持良好的接地狀態。然而,大部分人沒有充分認識到接地技術的重要性,單純地認為設備性能決定了信號指標。文章針對廣播發射設備,對保護接地、保護接零、高頻接地等接地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加強廣播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給予接地技術應有的重視,保證廣播發射設備運行的穩定性。
經接地線將電氣裝置或者電力系統的某部分與電極連接,被稱為接地,接地點上的接連則被稱為地線。接地配置包括接地線和接地體。其中,接地線是指連接電器機械和接地整體的貴金屬的部分;接地體則是指直接與大地接觸的金屬導體或者金屬導體組。接地裝置能夠將電工及其他設備產生的靜電荷、漏電流或者雷電電流等導入地下,有效避免了火災、人身觸電等安全事故的發生。
接地一方面能夠對干擾進行抑制,保證機房設備系統穩定運行,另一方面接地能夠保護設備安全和人身安全。廣播發射設備在應用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噪聲、信號串擾、計算機死機等情況,這些情況均與設備系統的接地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接地系統的可靠性會對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的運行產生直接影響。
2.1保護接地技術的應用
電氣設備金屬外殼若是絕緣損壞,那么很有可能會帶電,進而出現漏電現象,給使用設備的人員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通過接地裝置將金屬外殼和大地相連被稱為保護接地。保護接地屬于一種保護措施,保護的對象并不是設備,而是人。由此可見,保護接地在廣播發射設備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保護接地常見于中性點不接地系統,廣播發射設備出現單相碰殼情況時,接地電流就會經過接地體流進大地。人身體的某一部位接觸到帶電的金屬支架或者金屬外殼時,接觸部位就會與站立點形成電位差,這個電位差被稱為接觸電壓。此接觸電壓會讓一定量的電流流過人體,如果預先設置了保護接地措施,那么大部分電流就會通過接地體直接導入大地,而流經人體的電流就會隨之減少。如果能夠將流經人體的電流控制在30mA內,就能為人體安全提供保障。
2.2保護接零技術的應用
接零具體是指電氣設備外殼和接地零線連接在一起。當設備出現絕緣擊穿或者其他碰殼事件時,接零會出現單相金屬性短路現象,保護裝置在第一時間將電源切斷,大幅度縮短了故障的存在時間,觸電事故的發生率隨之降低。
在中點接地系統中,若是出現單相碰殼事故,人一旦接觸外殼,加之人體身上的電壓幾乎與單相電壓不相上下,嚴重威脅到觸碰人員的生命安全。接零之后,殼上的電壓就會迅速降低,作用在人身上的電壓也會大幅度降低,從而使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2.3高頻接地技術的應用
高頻接地具體是指能夠產生高頻的設備的屏蔽接地或者外殼接地。屏蔽接地的目的是將高頻信號屏蔽,減輕高頻對設備產生的影響;外殼接地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降低人生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廣播發射設備在應用高頻接地技術時,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第一,控制高頻接地線的長度,盡量使其低于波長的1/4,或者長度為I/4波長的偶數倍,這樣就能有效避免接地線產生駐波,有效減少了駐波對發射設備的干擾,保護了人身安全。第二,高頻接地時必須應用水平放置的銅板接地線,銅板面積約為2m2,厚度在3~4mm,工作人員需要將接地體埋入地下,埋入深度在1~3m。此外,工作人員在回填耕土之前,應該結合當地的土壤情況,向其中適量添加一些降阻劑。接地體引出線采用的是大于0.5×200mm的銅帶,用鉚接聯合銅焊的方式將銅板與銅帶連接起來,并用瀝青或者透明漆對銅帶沿地面明敷的地方進行涂刷,做好防腐措施。第三,連接銅帶與銅板時,只能連接一點,禁止出現多點連接的現象,以免產生不平衡電流。第四,用多層銅皮或者多股銅線來充當接地線,埋設銅帶時需要采用直立埋設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接地線自感和互感,以免接地線中產生渦流。
為了保證廣播發射設備能夠正常運行,工作人員需要高度重視相關的注意事項,具體為:首先,工作人員應該將鐵塔與地網及電球相連,以免鐵塔遭受雷擊之后出現倒灌電流的現象,進而將發射機內部元器件燒毀;其次,工程人員應該在信號前端單獨制作接地,以免信號源受到干擾;再次,若發射臺中存在各種類型的發射機,工作人員必須分開制作接地系統;最后,工作人員必須定期對高頻接地進行檢查,保證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檢測標準為接地電阻的電阻值必須低于4Ω。
為了保證廣播發射設備正常運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接地技術,定期對接地進行檢查,為廣播發射設備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為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1]伊立忠.淺論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與施工[J].應用能源技術,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