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影響現狀研究
王 娟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摘 要: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的社會化已不能滿足青少年的社會化需求,以網絡為主的新型社會化模式正逐步滲透于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中。近些年已有的研究大多數是結合青少年的網絡使用情況,并集中于從心理學上研究青少年人格發展情況。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行為;社會化;人格
社會化遇上信息數字時代使其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各種問題,特別是對于身心未穩的青少年。在關于青少年社會化的許多研究中雖有學科交叉重復,但主要是在于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人類學的相對較少。大部分研究者對該論題的展開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青少年網絡行為現狀及其廣義影響研究;第二,青少年人格塑造研究;第三,青少年對網絡的自我認知理論。由此可見關于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研究大部分停留在“被動社會化理論”和“主動社會化”理論上,較少涉及“發展生態學的社會化理論”。
大部分研究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現狀的論文都是建立在青少年使用網絡的情況之上的。對于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概述。
1.1 在研究的方法上,定量多于定性。近些年關于青少年網絡行為現狀的研究多數研究者采用的是定量研究,其中運用比較多的方法有問卷法、實驗法、內容分析法等,少部分使用的是定性研究,如歷史比較法、個案分析法等。2003年,祝建華通過分析24篇論文的研究方法后得出:運用定量研究是網絡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定性研究的5倍[1]。這一研究方法至今未有多大改觀。
1.2 研究的內容方面,宏觀和微觀并進。研究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內容從宏觀上包括上網規模、網癮少年規模及分布、青少年特征等[2]。這類研究一般使用報告的形式出現。而大部分研究者是從網絡行為的微觀上進行研究和論述,即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基本特征研究,包括青少年網絡行為基本類型和行為的性別、教育程度與地域差異。青少年網絡行為基本類型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于網民上網的時長、地點、上網率、動機、評價及功能使用等方面[3]。如嚴標賓對廣東四所高中和四所大學進行調查,探析當前廣東青少年網絡社會化情況研究[4]。而王海明、黃少華等認為網絡行為取向主要集中在工具性行為與情感性行為上,并從網絡對社會生活介入度來分析互聯網的社會化影響。
除對青少年網絡行為基本特征的研究外,不少學者將注意力放在對青少年網絡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上。研究顯示,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因素多而雜,有身心之需,主客之分,新舊之別。蔣宇和鄢呈玥在探討青少年網絡迷失時強調,網絡社會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抽象,用技術手段實現了對真實生活的模仿。然而正是這種近似真實的虛擬,讓思辨能力不足的學生沉迷上網聊天,熱衷虛擬角色,陷入虛擬的網絡交往[5]。
1.3 影響的性質上,消極多于積極。關于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大部分學者都將目光集中于其不利影響之上,他們從不同角度、層次以及學科領域總結和分析了消極影響。如蔣宇和鄢呈玥從青少年的選擇能力——思辨能力上進行思考。曹淵渤則從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總結了其不利影響[6]。李萍結合青少年心理不成熟的特征也提出了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不利影響。由此可見,關于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不利影響主要是從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進行研究,研究結論全面而豐富[7]。
相比于消極影響,對積極影響的研究近些年趨于理性化,研究的相對少,但主要研究學科和消極影響一致。如徐雨月認為,不管社會以何種方式夸大網絡的不良影響,青少年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已是不爭的事實[8]。駱劍琴結合網絡對青少年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影響提出積極性——網絡改變了青少年傳統的學習模式,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交流空間,豐富了青少年的娛樂空間,拓展了青少年創業與成才的空間[8]。
傳統意義上,青少年的社會化主要發生在家庭、學校、社區、大眾傳媒等社會背景下,借由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實現人際互動,學習各種社會文化,如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從而讓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而網絡彌補了傳統社會化的單一性、枯燥性和片面性,它拓展青少年社會化的空間,促進社會互動,益于發揮青少年主動性,形成自我意識,緩解青少年部分壓力,滿足情感需求。但因為網絡自身缺少“把關人”,及其隨意性、無限制性,不利于青少年思維的培養,易造成青少年的社會隔離,導致青少年價值觀混亂。
社會化是指作為個體的生物人成為社會人,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使得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人的個性得以形成和發展[9]。國內許多關于社會化的研究集中從“人格”這一概念和“社會認知”這一理論來分析新媒體語境下,網絡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具體影響。
人格發展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化的本質在于完成角色和文化的轉換。人格是使人們對環境具有獨特適應性的動力組織。國內學者鄭杭生認為“人格就是個體心理特質和行為特征的總和”。黃希庭指出人格有二個決定因素,即遺傳因素和環境基礎。國
內關于青少年網絡人格的研究比較少,研究的范圍也比較窄,而且幾乎沒有實證研究,研究點主要在于人格特征的差異性及網絡時代下網絡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等方面。
社會認知理論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一些研究者通過結合社會認知理論來探析互聯網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兩面性。黃鵬進和王學夢基于對網絡行為的分析中也看到了新的認同危機——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去社會”傾向加強,并由此喪失群體認同感,引起內心的焦慮和失落感[10]。顧斌通過調查發現,在青少年的眼中網絡更多被視為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交往、獲取信息或娛樂的工具,而非網絡成癮者比網絡成癮者對網上信息污染,有更為理性的認識和處理準備[11]。
現有研究的方法上定量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方法描述缺乏。研究對象具有重復性,多樣性不足,都是不同地域的城市或農村青年,而針對少數民族青少年的研究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是在延邊地區的青少年。而在研究內容上,大部分從網絡行為入手,對網絡社會化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在結合認知理論的人格發展方面,而且是從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來進行研究,研究點不足。簡而言之,關于網絡對青少年的社會化研究的方法和內容都需要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祝建華,李國珍.近五年來青年網絡研究評述[J].中國青年研究,2003(12).
[2]趙紅妍.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
[3]王海明,任娟娟,黃少華.青少年網絡行為特征及其與網絡認知的相關性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4]嚴標賓.當前廣東青少年網絡行為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3).
[5]蔣宇,鄢呈玥.淺談網絡環境下青少年思辨能力的迷失與培養——兼論網癮成因及解決方案[J].教科文匯(上旬刊),2007(6).
[6]曹淵渤.淺談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問題[J].前沿,2006(12).
[7]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3).
[8]趙鵬,焦信敏.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消極影響的成因及教育對策探析[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9]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10]黃鵬進,王學夢.當代青少年的網絡行為與自我認同感研究[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0(3).
[11]顧斌.青少年網絡認知途徑及網絡行為分析[J].當代傳播,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