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廣播電視臺)
改進“節約報道”的三個關鍵點
吳 強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廣播電視臺)
摘 要: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節約型社會建設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在節約型社會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本文從政府主導、普通民眾參與以及大眾傳媒自身三個點來分析當前改進節約型社會的報道。
關鍵詞:節約型社會;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節約報道
在我國開展節約型社會建設中,大眾傳媒所肩負的責任較為重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一再強調,要推進生態文明落實,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充分說明了最高領導人對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對傳媒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要圍繞中心工作強化報道,推進節約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此形勢下,要改進報道,需要抓好三個關鍵點:即地方政府及相關事業與企業、普通民眾和傳媒自身。
在當今社會,政府總攬全局并依靠行政力量指導各方面的工作。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要帶頭,這應該毫無疑問。然而,在現實中卻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不愿主動開展節約工作的現象。這也正是傳媒在有關報道中不能使地方政府起到示范效應的主要癥結,這里具體就幾個方面作分析。
首先是來自地方政府自身的障礙。建設節約型社會本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也是政府號召的重要內容。但是現行的一些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與之存在沖突。一些政府官員遏制不住創造政績的沖動,追求形象工程,或熱衷鋪攤子、上項目。這些項目耗資巨大,占地過多,會帶來土地、能源、原材料的大量消耗,這就存在著很大的浪費。
其次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監管不力引發的事業、企業浪費問題。許多政府所屬事業單位和企業,由于對其過分放權而監管不力,造成浪費現象嚴重。對此傳媒很少及時有效地跟進監督。比如近年來不少地方蔓延的基建熱,就是一個突出的浪費現象。而此類耗資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大工程明顯的超前發展,造成資產閑置和能源資源浪費,傳媒卻常常對此視而不見。不僅事業單位存在巨大浪費,一些企業也暗藏驚人揮霍。如作為國民經濟命脈的煤炭資源被普遍丟棄和浪費,將條件不好的煤層過度開采。結果一座設計服務50年壽命的礦井,僅僅20多年就要報廢關井。而傳媒對此有責任加以批評揭露,以促使企業按科學標準從事生產經營。
再次是地方政府日常行為失范帶來的問題。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應做好帶頭作用,然而由于其權力和地位,社會尤其媒體對政府的監督不易落到實處。構建節約型政府要求每一位公務員有責任有義務從小事做起,并時時節約,處處節約而不影響工作效能。比如自覺節約用紙,循環利用;自覺控制空調使用(26度空調行動);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節約用水、用電等細微的方面。目前許多地方政府對這些方面并沒有做出具體的約束和規定,而這種節約意識主要依靠個人的自覺和道德自我約束,因而是十分微弱和稀少的。
建設節約型社會,地方政府是主導,但同時需要社會大眾的認同和配合,否則這一利在千秋的事業就會流于空談。但由于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中奢侈浪費之風十分普遍,勤儉節約成為一些人嘲笑的對象。雖然大眾傳媒已開始進行各種節約的宣傳報道,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影響仍非常有限。這就出現了上邊喊節約,下邊照浪費的“兩張皮”現象。社會中追求奢華排場、揮霍性消費的現象隨處可見。有媒體報道說:中國的奢侈消費正呈迅猛增長態勢,目前已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的3%,榮登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寶座。至于紙醉金迷、揮金如土的丑行在一些富人大款中已不鮮見,它加劇了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失衡,容易引誘社會滑向攀比型的畸形消費。因此可能造成社會中彌漫著一股揮霍浪費之風,令傳媒的有關節約報道處于頗為尷尬的境地。其實這一不良之風的形成也不過十幾年時間,可是它卻輕易擊潰了我們民族傳統中幾千年形成的節儉美德。古語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也說明了傳媒需要花費極大的氣力,付出艱巨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轉人們的消費誤區,回到正常節約之路上來。
宣傳節約,呼吁節約,傳媒責無旁貸。問題是傳媒不應把自己排除在外,以為事不關已,而不省察自身,因而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這就構成了無形的障礙,影響了傳播效果。在此有兩個問題需要傳媒正確認識并加以矯正。一是某些傳媒以往成為過度消費以至浪費的始作俑者。回顧改革開放后的歷程就可以看到某些傳媒在鼓動人們大力消費方面的“功績”。比如“萬元戶”報道、轎車進家庭的渲染等。剛剛解決溫飽的大眾在傳媒的持續誘導下,欲望開始擴張,開始追逐舒適、享樂式消費。除此之外,傳媒還利用自身的獨有資源刊播廣告,通過炫富廣告來瓦解人們的傳統消費意識。鋪天蓋地的廣告把各種各樣的商品強加于人們,精美動人的廣告把人內心深處的享受欲、占有欲充分調動起來,迫使他們去購買、去消費,而這些消費早已超出了人的合理需要,成為失去理智的瘋狂的占有與浪費,以至于有人說,在這個社會中,浪費或消費已變成一種日常義務。二是傳媒的擴張增容。當今時代,傳媒規模擴張已成普遍之勢,有人驚嘆“厚報時代”來臨也不無道理,如有的報紙日出30多版、甚至40版,都蔚為大觀;許多電視臺由一個頻道裂變為二,再變為四,以至十幾個頻道。傳媒外在數量的膨脹尚無停止的勢頭,自然是出于競爭,搶占市場的需要,但是“敬惜字紙”的觀念,珍惜資源的意識是否淡化消失了呢?目前,世界報紙發行100強中,
有20家在中國。而大量報紙發行之后,去向也值得關注,大部分被看過即扔,或進了廢品收購站,或成了垃圾被焚燒。對此,許多傳媒不是不知曉,而是佯裝不見,視若無睹。還有些電視臺,重復上馬模仿跟風別人的欄目,辦成了“雞肋”,又不肯撤換,白白糟蹋了資源。
以上提到了傳媒在節約型社會報道中面臨的三個關鍵點。這三個關鍵點對傳媒而言都是難點、焦點。不解決這些難點、焦點,很難相信傳媒對此真正有所作為,取得實效。節約型社會離不開傳媒的參與,因為這需要它及時反映社會事實,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喚醒大眾的理性認識,從而矯正社會行為、觀念誤區,為推動這項迫在眉睫的千秋事業做出不懈的努力。
至于改進有關報道,有關人士也從科學認識當今宏觀形勢及具體報道方式上作了有益探索。問題在于,傳媒已經作了一定的努力,已經以典型引路和負面曝光形式作了批量報道,為何收效不大呢?這里還是因為沒找準要害,而要害就是如前所述的三個關鍵點。
首先,對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節約環節改進。傳媒需要政府的支持,取得政府的理解,幫助政府發現工作中的“不節約”,指出缺點,糾正錯誤,改進工作。這當然依靠傳媒管理者的勇氣和堅韌,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幫忙而不添亂,揭示而不攻擊,圍繞大局開展監督工作,堅持原則不松懈。在具體操作上可以考慮采用“蹲點”的辦法,派記者到個別政府機關、一些事業單位一起生活和工作,親身體驗和觀察問題,發現亮點。
其次,對于社會大眾,傳媒需要以高于普通人的視野引導他們合理消費,矯正誤區,樹立節約意識,并轉化為具體行動。這需要長期不懈的教育、勸服工作。同時,通過有關案例向人們發出消費警示也是必要的,因為過度的、奢侈的消費不一定都有益于個人健康和家庭福利。面對大眾,傳媒不宜空洞說教,而需要采用有效的形式施加影響,比如開設專欄和頻道,歡迎社會各界參與,針對家庭節約小竅門讓人們獻計獻策,針對社會鋪張浪費如何治理,針對不合理消費怎樣約束等。當然,面對紛繁復雜的事實,傳媒應善于“用事實說話”,以有形事實表達無形意見,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從而自覺自愿地去實施節約行動。
最后涉及傳媒自身。這需要傳媒時刻警醒自己,樹立榜樣,當好表率。傳媒既要關注市場競爭,開發自身資源,又應適可而止,使數量規模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傳媒沒有理由要求別人節約,而把自己排除在外。
改進節約型社會報道,對于傳媒來說,并非易事,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抓住這三個關鍵點,攻克難關,真正營造一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心理氛圍,使社會組織和個人從“要我節約”轉變為“我要節約”,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劉軍.節能報道的時代背景與誤區規避[J].中國記者,2005(8).
[2]宋鵬霞.從戰略高度把握節約型社會報道[J].中國記者,2005(8).
[3]蔣劍翔.建節約型社會:鏡頭不應避開領導[J].學習月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