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學院)
中國音樂電視的畫面敘事研究
王 萍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學院)
摘 要:本文通過對目前中國音樂電視畫面敘事的創作現狀進行分析論述,淺要地指出中國音樂電視在畫面創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此提出合理運用蒙太奇和運用兩條線索、由從變輔的建議,旨在為音樂電視畫面敘事的完整表達和長遠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電視;畫面;敘事手法
音樂電視因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在電視藝術中彰顯出強勁的生命力,但中國的音樂電視在發展過程中,在畫面敘事方面逐漸出現內容夾敘夾議和缺乏沖擊力等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找到具體解決措施,才能促使中國音樂電視在畫面制作方面不斷改進,永葆中國音樂電視的穩健發展。
音樂電視興起于美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正是搖滾音樂大放異彩的時候,產生了華麗金屬、器樂搖滾等流派,也產生了像Quiet Riot、史密斯飛船、皇后樂隊等樂團。他們的曲風具有爆炸性,歌曲選題主要是圍繞性、酗酒、毒品等反叛題材。
它開始進入中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此后數年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這很大程度歸功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音樂電視大賽。由央視這樣有權威性的頻道為其奠定發展基礎,使音樂電視更加深入人心。現在,MTV已經成為大部分電視臺中非常重要的音樂節目類型,也在人們心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說,中國音樂電視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經濟、文化領域開始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這種氛圍下,人們需要一個平臺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適化,提升精神享受。80年代初,中國香港、臺灣的流行歌曲就開始進入大陸,代表人物有鄧麗君、羅大佑,一時間他們的歌曲風靡全國,大陸的流行音樂也就在那時開始興起。而西方的MTV出現,正是為這種文化轉型提供了有力依托。在這種形勢下,人們從單純的聽覺享受變成視聽雙重享受,迅速滿足了中國人當時的需求。這為音樂電視在中國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音樂電視于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時間發展,除去原有濃厚的商業廣告色彩,融入更多的中國民族元素,與中國的悠久文化緊密聯系,展示了它無窮的魅力。中國音樂電視在畫面敘事方面也逐漸形成了中國式特點。
2.1 敘事夾抒情---詩性敘事
音樂電視中畫面與音樂相互補充、互為協調,二者完整統一地表現出整個作品的主題。在音樂語言中,由于沒有一個明確而固定的語義,使音樂電視的畫面敘事性質也被大大削弱。所以,在音樂電視敘事中,并不能采用紀實作品給受眾“講故事”,而是根據“音樂情緒”剪接畫面,力求將畫面成為音樂的視覺化體現。由此,中國音樂電視的畫面敘事手法就形成了一種區別于一般電影電視敘事的手法,一種含有抒情性質的敘事手法,即詩性敘事。
詩性敘事原本意指小說敘事的詩化傾向,它是背離傳統敘事語法的體現[1]。在音樂電視中,畫面描述采用敘事夾雜抒情的手法,并非自始至終地講完一個故事,沒有完整的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而是試圖留給觀眾一種期待中的想象,從而有意追求著一種敘事的不透明性。在中國音樂電視作品中,很多在敘述了一部分故事情節后又加入了一些無情節的畫面,如自然風景、靜物等,這些沒有故事情節的畫面就是敘事中的抒情部分。中國畫技法中有一條叫“留白”,就是為使畫面更加協調,在畫面中留出一部分空白,為載體渲染出美的意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畫面中夾雜的抒情部分就是在畫面敘事中留下一部分空白,配合片段的敘事,給觀眾充分的想象和體驗空間。很多MTV都是在敘事中加入大量抒情畫面,有時是特定場景的展示,有時是對歌手形象的表現,這都是中國音樂電視詩性敘事的體現。
2.2 畫面組接聯系緊密
音樂電視中的音樂是一項表情藝術,它本身是抽象的、不具有敘事性的。音樂不能像語言和畫面那樣具有直接的語義邏輯,它只能運用組合的音符來抒發一種情緒。音樂會使聽者不自覺的產生一些情緒共鳴,而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產生的情緒和感受也不同。因此,音樂電視的敘事就要依靠一個個畫面組接來實現。音樂電視的畫面組接中,多以同一性質或同一類型的大量鏡頭加以組接來豐富敘事的內容,造成視覺沖擊,以此來加深在受眾腦海中的印象。
在目前中國的MTV畫面組接上,相鄰的畫面聯系十分緊密,畫面中經常出現大量的一條時間線上連續發生的事情,或者使用大量的無技巧切換,將大量的同類畫面在極短時間內連貫地出現在銀幕上。而這種方法也和音樂有較好的照應,一般都是在音樂的高潮點出現。如歌手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音樂是R&B曲風,并帶有哥特風格,而在快節奏的音樂進行中,大量同種類型的暖色畫面堆疊出現,畫面和音樂中明顯的鼓點相對應,畫面和畫面的連接非常緊密。
而這種音樂電視畫面的連接方法也最能讓觀眾感受到音樂中和歌詞中想傳達給他們的愉悅、溫暖,進而在內心中上升到對愛情的甜蜜感受和理解。
十年來,隨著中國電視業的發展,人們欣賞口味的提高以及相關技術的改善,我國音樂電視漸漸暴露出若干軟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3.1 音畫長度引發的跳躍敘事
MTV是基于音樂基礎上而產生的,不能脫離音樂單獨存在。因此,MTV的畫面長度不能超過音樂時間太多。迄今為止,MTV中音樂作品,歌曲時間長度大多都保持在5 min左右。
在這樣有限的時間里想把一個事件的起源、發展過程和最終結果進行完整地敘述是比較困難的。由此,MTV的畫面無法實現電影式的“邏輯順序嚴密、時間流程完整、因果關系連貫”的敘事[2],從而形成因音畫長度引發的跳躍性敘事。電影由于有充分的敘事時間,可以清楚地表達想要講述的事件。而MTV只能使用高頻率的短鏡頭組接將整個情節和過程加以簡化。如電影中記錄某人百米沖刺的場景,在MTV敘事中就會采用短鏡頭拼接的方式,壓縮成這個人開始起跑、跑到中途和到達終點這三個短鏡頭。于是,MTV的畫面敘事形成了不連續和分散的壓縮簡化。短鏡頭的組接簡化敘事的同時,也表達清楚了開始、過程和結束,敘事比較完整。
而中國的一些MTV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跳躍敘事帶來的卻是畫面快速的突變,并非具有充分聯系的短鏡頭組接,而是從一個場景立刻跳躍到另一個場景,二者之間沒有明確聯系,敘事不夠完整,使觀看者一時無法理解事情的發展過程。
3.2 “以圖解文”而非“以圖喻音”
音樂電視是音樂與電視有機結合而產生的一個新的產品組合,畫面與音樂兩者之間既獨立又相互補充和相互依賴[3]。它使合乎情理的視圖在音樂的烘托下,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視聽附和結構,從而達到音樂和歌曲一種更加豐富的延伸,這在音樂電視的畫面敘事方面更是毋庸置疑的原則。強調音樂能夠與影像相互補充和依賴,并不是說畫面影像可以將音樂取而代之,而是通過畫面的展示更好地詮釋整個MTV所要傳達給受眾的感受。
目前,中國有很多音樂電視作品,出現了一種以畫面圖像來解釋歌詞的現象,歌詞敘述的是什么樣的內容,畫面就相應出現該內容,形成了“以圖解文”的現象,而并非“以圖喻音”。然而,音樂電視的畫面不是單純的音樂在屏幕上的視圖演繹,音樂電視更不僅僅是簡單的“視聽合一”的復合體。中國大部分作品在畫面創作中,混淆了視覺和聽覺的介質,只顧盲目追求“聲畫同構”,這樣一來音樂電視只能是圖解式的活動影像加聲音。單調乏味的“以圖解文”,減弱了音樂電視在表現形式上的魅力,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音樂電視作品的藝術張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視音樂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各種音樂類節目和歌手層出不窮,刺激了電視音像制品的大量出現,中國音樂電視所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當前中國音樂電視畫面敘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希望可以對畫面敘事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1 遵循音樂電視的創作規律,合理運用蒙太奇
在音樂電視的畫面情節描述上,它無法做到像電影一般擁有詳細的時間、片段、情節及邏輯關系等,受時間的長度和非情節性的限制,它只能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片段,采用畫面和畫面組合拼接的方式進行連綴,使情節邏輯斷裂,從而造成情節之間許多因果聯系出現空白。
中國音樂電視因音畫長度引起的跳躍性敘事,若想得到改變,筆者認為應遵循音樂電視的創作規律,合理運用蒙太奇。音樂會使人產生具有強烈主觀性的聯想,這恰好與心理蒙太奇的主觀性表現如出一轍。在音樂電視中廣泛運用心理蒙太奇,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時空的瞬間轉變,而且還可以保持其后現代主義的視覺沖擊力和意象化風格,使組接拼貼的鏡頭之間擁有邏輯性。將角色人物的夢境、回憶、遐想及幻覺等心理活動滲透于MTV畫面敘述的事件中,也就是音樂電視敘事與心理蒙太奇相結合,就極易地實現時空場景的變幻,畫面敘事上給予觀看者以暗示,在解決因畫面不足而產生的問題后,更便于受眾接受、理解和融入整個MTV之中。
4.2 音畫分離,兩條線索,由從變輔
音樂電視畫面的功能是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看者的感官享受,畫面是要對音樂的表達進行延伸和擴展,改變中國MTV畫面敘事“以圖解文”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采用音畫兩條線索分開的方式,讓畫面在單獨敘述的同時起到對音樂的補充作用,使其由原本從屬于音樂的狀態轉變成輔助音樂。
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首先需要正確理解音樂所要傳達的情感,運用正確的感受轉化成畫面中實際的具體情節,具體人物和事件,這時畫面中所表現的事件不一定要和歌詞中所傳達的完全一致。但是,音樂表達會和敘事產生的感情表達產生共鳴之處。這樣,既避免了單一的畫面解釋文字,也輔助了音樂的表達,豐富了整個MTV的情感表達。在這里,畫面和音樂是兩條路線彼此獨立發展,此時音樂成為畫面的情緒強化物,畫面敘事內容會更加豐富,使故事在音樂背景的襯托下更為逼真和感人。
在中國的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好的音樂電視所起到的宣傳作用相當重要。而一部好的音樂電視不僅僅是單純音樂作品的畫面演繹,更應是音畫結合的藝術品。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音樂電視可以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受到觀眾和聽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郭國旗.詩性敘事及其審美功能——讀阿蘭達蒂·洛伊的《微物之神》[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2]吳冰潔.簡述敘事型音樂電視的審美藝術傾向[J].大眾文藝,2012(9).
[3]韓建勇.中國音樂電視本土化及其敘事建構的探究[D].浙江:浙江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