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瀟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俺爹俺娘》紀錄片結構解析
劉瀟瀟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俺爹俺娘》是一部以情感為寄托,借助照片展示故事,以獨特的拍攝手法制作為手段的紀實性紀錄片。《俺爹俺娘》的結構劃分為三個部分,以父子、母子及父母之間的情感為題材,講訴了平凡人的不平凡生活,透過爹娘質樸的生活營造出令人回味悠長的藝術境界,顯示作品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俺爹俺娘;結構;親情
《俺爹俺娘》的拍攝者為焦波,也是作品中主角的兒子,他于1974年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共計12796張,拍攝了600多小時。2003年,浙江衛視根據其照片和錄像資料整理制作了同名紀錄片《俺爹俺娘》。這是一部情感類紀錄片,它在藝術上取得成功,以真摯的情感貫穿始終,以其濃厚的人文關懷打動觀眾。
該片屬口述紀錄片,當事人是以第一人稱“我”開始講述,觀眾是傾聽者,開場就把觀眾帶入了俺爹俺娘生活了一輩子的魯中山區:“在魯中山區,與沂蒙山毗鄰有一個小山村,住著俺爹俺娘”,開頭就以第一人稱向觀眾展現自己的故事,這樣的視角真實感強,能夠展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激烈的內心沖突和豐富復雜的思緒。這里的敘述者身份不是采訪者,而是作為兒子的“我”,這個視角,提高了紀錄片的可信性,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當事人和觀眾之間形成了清晰的、單一的話語關系。
《俺爹俺娘》在聲音錄制上,選擇了同期聲錄制,雖然顯得嘈雜,但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山區農家的生活狀態。在畫面處理上運用了大量空鏡頭,創作者往往先拍攝一些現實場景的空鏡頭,伴隨相機快門聲,把現實場景和焦波以前拍好的照片剪接起來,這種結合的畫面,描繪出父母的形象,給人一種穿越時空,身臨其境的感覺。
紀錄片不同于故事片,最主要表現在結構方式上,故事片講究故事情節,因果關系,而紀錄片往往不受限制,所強調的是對生活流程、生活片段的記錄,其素材大多數是零散的、片斷的,缺乏明顯的邏輯鏈條。因此,在邏輯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該片在結構安排上,以情感為主,以時間為序,敘事內斂又富有激情,展現了俺爹俺娘的真摯感情,在悲喜交錯中,體現“我”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整個作品是以照片為載體,采取板塊結構方式,以父子之情、母子之情、父母之情為三個板塊,將不同的內容分成不同的部分,各部分之間又相互聯系,是一種起承轉合的結構模式。把情感的升華作為推進故事發展的動力,將30年來與父母生活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達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3.1 父子之情
作品中焦波用了一大段空鏡頭,講述父親為了兒子能上學讀書,在別人都要退休的年齡,背起木箱到城里一家煤礦打工,一次突發事件中,父親受傷,焦波對當時記憶的描述細膩真摯,如“當時看到一個非常低矮的工棚,我爹就躺在亂七八糟的工具當中,手上纏著厚厚的紗布,紗布上還印著血,旁邊一個吃飯的缸子,缸子里就是白菜幫子,五分錢一碗,白饅頭他舍不得吃,他用白饅頭換別人的黑饅頭”。畫面上沒有內容,但情感卻隨著焦波的講述而流淌,使作品更真實感人。
3.2 母子之情
在作品中有一段,母親送別兒子:“有一天晚上,我要回去,母親就說:天快黑了。我拿手電給你照照亮。她用手電照在這條小路上,我就沿著手電光往前走,我越走越遠,光也就越來越淡,我覺得我娘已經回去了,但我猛一回頭就看見那束光還在那里晃動。”在焦波的自述中,能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愛,畫面利用剪輯技術,將黑夜的情景換成了白天,使母子之間的親情得以升華。
3.3 父母之情
最后一段,則講述父母之間70多年的愛情。父母相伴走過了70多年,他們是真正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全家過年,爺孫同堂,母親90大壽時父親拉著母親的手樂呵呵地說:“少是夫妻老來愛。”此時畫面定格成照片,畫外音響起:“沒想到這成了父母最后一張合影。”接踵而來的是父母的住院,親人的生死離別,故事發生了巨大轉折,運用爆炸式情感推進了情節,父母之間深厚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的情緒被一點一滴地引領積累,最終走向高潮,同時也意味著故事的結束。
《俺爹俺娘》在強調真實的基礎上,采取了故事化的拍攝手法,從表層走向深層,令人深思,耐人尋味。該片之所以能夠感人至深,并不在于他記錄爹娘一生的勞作,而在于貫穿作品始終的親情,以及這種親情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美。最后以焦波在田野中的呼喚為結尾,表現出對爹娘深深的愛和思念這一主題,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參考文獻:
[1]朱日坤,萬小剛.獨立紀錄:對話中國新銳導演[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出版社,2005.
[2]朱靖江,梅冰.中國獨立紀錄片檔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焦波.俺爹俺娘[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
[4]陳國欽.紀錄片解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