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迪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爆紅的IP電影能走多遠
張 迪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摘 要:隨著各種IP電影涌入市場,它所帶來的強大經濟效益和社會轟動效應引起各方關注。這種顯性的利益使搶奪IP大戰不斷上演,IP電影以燎原之勢迅速占領電影市場,成為吸金主力軍。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爆紅的IP電影有它的發展短板,要理性認識這一新事物,合理開發利用IP資源,鼓勵原創作品,真正推動國產電影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IP電影;電影市場;電影創作
隨著我國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IP電影逐漸占據銀幕,強大的吸引力把越來越多的觀眾帶進電影院,國產電影票房紀錄不斷刷新。所謂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網絡小說,一部廣播劇,一臺話劇,或是某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短語,把它們改編成電影的影視版權,就可以稱作IP[1]。優質的IP因自帶知名度和大量粉絲,為電影提供了票房保障,這種顯性的經濟效益回報使IP已經成為投資的一項選擇,不少影視公司紛紛高價購買甚至囤積,為日后的影視改編做儲備。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電影票房達到296.39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入161.55億元[2]。而在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國產影片中,《爸爸去哪兒》《匆匆那年》《小時代3》及《同桌的你》等都是典型的根植于IP的影片創作,票房收入均在4億以上,觀影人次達千萬。如此強勁的吸金能力使IP成為投資人的新選擇,一時間各大制作方爭搶IP資源,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紛紛立項,進而實現IP的電影化轉型。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底,已被購買影視版權的網絡小說達114部,其中有二十多部計劃拍攝成電影。
2015年,IP電影來勢兇猛,呈現井噴式爆發,僅上半年就有《奔跑吧兄弟》《左耳》《何以笙簫默》《萬物生長》《小時代4》及《梔子花開》等先后上映,這些脫胎于綜藝節目、網絡小說、流行歌曲的影片賺足了話題和票房,IP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角。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年度最具網絡熱度IP獎”的《煎餅俠》,上映首日便取得了1.39億票房、刷新三項紀錄的驚人成績。有媒體稱,國產電影已經進入IP時代,2015年將成為國產IP電影元年。
脫胎于原有資源的IP電影與觀眾間有一種“自來熟”的關系,它的每一條根須——導演、編劇、演員及片名等都連接著一定的粉絲群,從這種意義上來講,IP電影實際上是一種“粉絲電影”,是對長久積攢下來的粉絲力量的運用開發。通過對IP的電影化制作,原有粉絲自動轉化為影片目標受眾,并通過話題進行造勢,大大減輕了片方的宣傳、營銷壓力,制作方也正是看中了這樣一股強大力量,不惜對IP下大賭注,已經經過市場檢驗的IP也提高了投資人的勝算幾率。大量的IP電影如浪潮般涌進電影院,搞活了中國的電影市場,讓人們看到了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不斷刷新的票房紀錄也向人們證明了這一點。
但不容忽視的是,快速擴張的電影市場在資本引領下把IP電影帶入快餐式的創作環境中,這種快節奏、流程化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電影類型單一化、原創能力不足。環顧現在的電影市場,青春類、奇幻類影片泛濫,雖然每周都會有新電影上映,但情節類似,節奏相同,毫無新意,雖然依舊會產生高票房,但難逃低評分的命運。現在的IP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影視公司圈錢的工具,不僅會逐漸瓦解受眾的信任感,也會消磨電影創作者的藝術創作水平,看似繁榮的電影市場實際上如空中樓閣,急功近利和“拿來主義”不僅不能真正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反而會造成惡性循環,無法保持中國電影的長久生命力。
從廣電總局發布的最新數據來看,2015年上半年國產影片票房收入95.36億元,同比增長43.7%。但國產電影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票房不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新華網發展論壇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當被問及“你覺得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來臨了嗎”,有58%的人認為“還有待觀察,市場投機味太濃”。IP意味著粉絲和話題,對于電影來說,它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能吸引人們駐足觀看,但尋其根本,電影的生命力離不開扎實的藝術創作。作為文化產品,一方面要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起到引領作用,運用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受眾的文化修養。快速擴張的電影產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求電影創作者不斷提高生產能力,擁有創新意識,不只滿足于對原有粉絲力量的依賴,更應把功夫下在營造IP品牌上,并不斷創造更多的原創優質IP,賦予IP符號意義和內容價值,吸引更多的受眾支持,從而保持作品的旺盛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國產電影的進步。
參考資料:
[1]聶寬冕.原作不是萬靈藥 電影缺質感IP必挨批[N].京華時報,2015-07-07(22).
[2]支菲娜.2014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J].電影新作,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