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道杰
(作者單位:甘南廣播電視臺)
新形勢下新聞采編策略創新研究
才讓道杰
(作者單位:甘南廣播電視臺)
摘 要:以新舊媒體融合為主導所催生出的全新的媒體發展形勢,對各類媒體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其中就包括新聞采編。本文以新形勢對新聞采編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為切入點,通過對其新特征的解讀,進而指出具體的創新策略,以便在未來的發展中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趨勢。
關鍵詞:新聞采編;新形勢發展策略;創新研究
隨著現代網絡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范圍應用,信息的傳播與接受方式也在無形之中發生了改變。隨之,原本媒體之間各自為營的格局被打破,也促使新舊媒體之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融合效應。以這種融合效應為主導所催生出的全新的媒體發展形勢,對新聞采編也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身為新聞工作者如何順應形勢,如何與時俱進、創新思維是工作開展的主要課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革新,是人類社會任何一個領域不斷發展與自我更新的原動力。步入21世紀,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讓各行業對IT領域的依賴與需求愈發明顯。在媒體領域,更引起多角度、多層次的碰撞與沖擊,故而促使媒體工作者必須審時度勢,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媒介之間的融通合作。就新聞采編工作而言,它需要個人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形勢各類技術發展的要求,通過內在修為以及外在能力的培養,使之成為集采、編、制、播等各環節所需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質媒體從業者。
信息化時代語境下,新聞采編工作出現了許多時代新貌,表現出了許多新特征,主要包括內容多樣性、信息來源多渠道性和形式多樣化。
2.1 內容多樣性
以往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單向性,讓受眾在接受新聞訊息時陷于被動、無選擇的狀況。但是在新形勢下,這種被動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以接收電視節目為例,傳統的受眾只能坐在電視機前,被動地觀看節目,受眾沒有更多選擇的余地。但是如今利用智能手機、互聯網、網絡電視以及多種現代高科技視頻終端,受眾不僅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節目內容,還可以對其進行點評,并使之成為反饋性的內容反饋于媒體工作者。據此,媒體人在進行新聞采編時,就可以結合不同的信息送達媒介,來進行具體的內容策劃、素材收集、傳播等。
2.2 信息來源多渠道性
新形勢下,可“新聞化”的社會內容逐漸增多,范圍也日趨擴大,同時,網絡訊息的鋪天蓋地,真假雜糅,促使普通受眾對于信息真偽難以抉擇認定,長此以往信息的接受質量也得不到任何可靠的保障。在這樣一種局面下,新聞從業者就需要分真偽、辨是非,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值得報道的內容,進行真實而客觀、準確而清晰地詮釋報道。
2.3 形式多樣化
隨著新媒體領域的逐漸拓寬,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作用于新聞傳播,讓如今的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去探求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多樣化的傳播媒介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更方便了受眾增加閱歷、擴充知識儲備。而對新聞工作者而言,面對傳媒工具的層出不窮、新聞載體的不斷變化,所需處理和使用的信息資源類型以及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唯有掌握這些資源的不同類型和新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適應新形勢給予新聞采編發展的全新要求。
首先,突出百姓視角,突出新聞要素。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大多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息息相關,如食品安全、交通擁堵、就業、就醫、入學等。因此新形勢下的新聞采編工作,要在遵循客觀事實以及國家黨政新策的前提條件下,選擇合適的角度,同時,結合受眾的喜好方式和其接受程度來做好新聞報道。
其次,增加新聞敏銳度,提高捕捉新聞亮點的能力。隨著現代社會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其對新聞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一則優秀的新聞報道,除了好的文字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立意選材角度的新穎而切合實際。因此,身為一名合格的新聞采編人員,理應具備一定的新聞感知能力和敏銳度,做好新聞分析,挖掘一切有可能引發社會關注的新聞熱點及議題。
第三,信息及時追蹤,拓展新聞深度。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促使信息傳播已不再是媒體的唯一優勢,相反,針對某一問題深入調查,快速及時地發布權威觀點與評論反而更具社會吸引力。鑒于此,新聞工作者在針對國家重大政策出臺以及熱點事件發生時,要格外注意權威意見和主流觀點,進行追蹤報道。
新形勢下,面對新聞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及載體的多形式化,新聞采編工作更應注重與各種全新技術與方法的結合,并加強對有價值、有積極意義的新聞內容的提取,從而實現其“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傳播”的職能。
參考文獻:
[1]韓艷蓉.新聞采編工作創新芻議[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
[2]湯曉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采編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4(9).
[3]孫曉霞.新聞采編創新路徑探討[J].中國報業,2014(18).
[4]石笛.試分析新聞采編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創新[J].新聞傳播,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