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婷
(作者單位:漳州電視臺)
地方電視新聞節目的后預告服務
劉小婷
(作者單位:漳州電視臺)
摘 要:新媒體的沖擊波及傳統媒體,電視新聞節目能否留住受眾,不僅關系到節目的收視率,更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長達30分鐘甚至1小時的電視新聞節目想讓觀眾“不要走開”,除了新聞節目本身的可看點外,節目內容之間的后預告也很重要。本文提出“后預告”概念,并通過對其存在形態、作用及良性運作模式等的研究,探討地方臺做好電視新聞后預告服務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新聞節目;后預告;再創作;電視互動
預告是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一個預先的判斷。它可以是對未來確定發生事件的告知,也可以是對未來不確定發生事件的判斷。電視節目預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前預告,即節目播出前的預先告知,俗稱為“內容提要”,通過前預告,觀眾大致可以瀏覽當期新聞節目的主要內容,它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電視節目、電視劇的編排中;另一種則為后預告,即節目開始后至片尾之間對下一個節點的提前告知,這種形式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電視新聞節目、電視綜藝類節目中,較為常見的形式有“下節看點”“下節更精彩”等,通過提示、揭秘或互動的方式,延伸觀眾收看的滿足感。通常情況下,在一檔時長較長的新聞節目中,后預告的潛在作用更大。
1.1 在廣告中收獲受眾
現如今,電視新聞欄目已由過去單一的動態報道型走向動態報道、深度報道、分析評論兼而有之的多樣型,欄目的長度也逐漸延長,30分鐘甚至1小時,在長時段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分節段以及插播廣告也是普遍現象。然而,廣告插播又往往導致觀眾流失。國內有學者做過研究:單純插播廣告觀眾流失率是20%,而廣告前加上一個預告短片,觀眾的流失率會下降到3%,效果十分明顯。因為電視廣告與電視節目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節目形態,傳播的內容也完全不同,電視廣告的插入,往往會打破觀眾正常的收視習慣,出現人為的“停頓”,造成受眾行為的片段化和急躁、厭煩等收視心理。后預告能使觀眾在得知有廣告插播的情況下繼續保持收看的興趣。
1.2 延伸收看滿足感
“預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這樣耐人尋味的提示在很多文學作品中被廣泛應用。且不說下回是否真精彩,單單在這一回的戛然而止,加上類似提示,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撩起很多讀者對“未完、待續”的興趣。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潘多拉效應”,即對不說明理由而一味禁止的事物,人們尤其充滿好奇。同樣,這種提示性的預告方式運用于電視新聞節目中也能起到引導效應。
1.3 緩解收看疲勞
長時段的新聞節目,即使新聞事件的故事情節再精彩,也會帶來一定的收視疲憊感,設置懸念感或提示性的預告,不僅能緩解收視壓力,同時能起到提示性作用,增加觀看節目趣味性和指向性。“不要走開,馬上回來”“下節內容更精彩”“邀請您繼續收看下節看點”,這樣熟悉的提示語就屬于節目后預告的一種方式。觀眾需要休息,廣告也需要插播,電視新聞也能用溫馨提示在內容和內容之間取得過渡和銜接。
1.4 增加互動
目前多數地方臺電視新聞節目與觀眾互動的常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單純的抽獎。每天獎勵線索提供者,或抽取幸運觀眾都屬于這個范疇,這種方式簡單明了,本質上屬于電視節目產品營銷的一種形式;另一種是熱線參與。觀眾可以通過電視臺留下的新聞熱線反映線索,或發表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當然,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多數電視新聞節目也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平臺,讓觀眾參與互動討論。通過事件發展態勢告知性的預告,可以讓觀眾預知下節內容,更好地參與互動。
受受眾覆蓋面的影響,中央電視臺各頻道、各檔省級衛視的新聞節目有著天然的受眾優勢,而地方電視臺要在各大臺和網絡媒體的強勢壓力中獲取觀眾的收視份額,必須發揮地方優勢,做有地方特色的節目。
漳州電視臺《記者在線》欄目憑借平民、民生路線的定位,成為漳州本地街頭巷尾人人皆知,人人必看的電視新聞節目。10多年來,從最初的10分鐘到頂峰時的1個小時,該欄目歷經多次改版,為了避免觀眾的視覺疲倦,主創人員對欄目分節點進行播出,并設置了“下節看點”的環節,可以說為節目增色不少。而所謂的“下節看點”就是本文所指的“后預告”。“服務民生”作為欄目的一個理念,力爭做好每個環節的服務工作,就連短短幾秒鐘的“后預告”服務也納入欄目是否優秀的考核范圍。
目前《記者在線》欄目共設有三個節拍,兩次后預告,每個后預告的時長在5秒左右,但由于欄目還處于錄播階段,后預告的運用還在初級階段,僅僅作為提示下節內容的過渡。目前多數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也存在這種現象。后預告的揭秘、互動等功能成為地方電視臺辦好新聞節目亟待開發和突破的新方向。
1.3 指標評定 呼吸功能選用最長呼氣時間、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來評定,采用PIKO-1肺功能儀進行檢測。吞咽功能選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定(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和洼田飲水試驗評定。SSA包含臨床檢查、飲一勺水、飲60 ml水檢查,總分46分,分數越高,吞咽功能越差。洼田飲水試驗:患者坐位,喝下30 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和嗆咳的情況,結果共分為5個等級。
作為福建省內民生新聞欄目的先行
者,福建新聞頻道的每晚18:30-19:00的《現場》節目通過插播廣告分為5個“新聞段”,上下節點也設置了預告,所不同的是,這個后預告由主持人選取下節最重要的一條新聞作為預告內容,并以說新聞的方式播報,清晰明了,又不至于因內容過多而令人眼花繚亂。同時,節目還巧妙地引入了互動環節,將話題以屏幕下方的拉滾字幕形式告知,以吸引觀眾注意力,刺激互動欲望。同時還將話題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形成對議題熱烈討論的氛圍,有效提高焦點新聞的受矚目度和被討論度。這樣精煉的預告方式可為正邁向直播的地方電視新聞節目提供借鑒。
通常,后預告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篇幅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喧賓奪主。要想讓這幾秒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就應在策劃討論話題的同時,植入多種元素,動用各種平臺來包裝后預告,增加節目看點。
3.1 節目編排分節分拍
人的注意力保持有自然的心理曲線。收視心理學的平衡原則告訴我們,人有從不平衡到平衡的愿望,平衡出現后,人又要去主動尋找新的刺激和快樂。從松弛到緊張再到松弛,是觀眾視聽心理運動的平衡過程。掌握好節目編排的節奏,無論是在節目中還是頻道的整體編排,適時制造注意力的興奮點,才能持續調動觀眾的注意力。如果采用無縫編排的方式,實現上下節點的“熱切換”,又能提前預知下節新聞,往往能順利在廣告插播時間留住觀眾,減少觀眾的流失。因此,制作合適的后預告前提需要主創人員掌握好節目的高低節點。好的后預告要求節目編排踩上觀眾的心理時間。例如,在富有懸念的調查類、人物類新聞或系列報道、連續報道播出前、播出中插播后預告,比純粹插播廣告更能吸引觀眾收看節目。
3.2 “再創作”包裝后預告
電視新聞編輯每天都要面對從不同渠道涌來的大量不同的稿件,這些文稿對于編輯而言,只是編輯合成新聞節目的一些素材。編輯的“成品”應是一組完整的、高質量的、符合編輯意圖和宣傳思想的新聞組合。這就要求編輯對稿件進行選擇和加工,要按照當前的宣傳中心工作,按照新聞的價值進行組合和編排,這就是編輯的“再創作”。而“再創作”提煉各類新聞的話題點正是后預告的重要素材,將話題注入后預告制作中,為下一節點觀眾的收看提供方向,也為互動提供預知的內容。
后預告是下節內容的預告,是通過聲畫結合、新聞濃縮的方式,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新聞后續報道、節目的后續看點。好的后預告應在畫面、語言、形式上加以精煉。即畫面上,挑出下節新聞中最精彩、最感人、最有趣的畫面,該畫面必須能充分體現報道所要呈現的主題、當事人、物。這就要求后期制作人員對新聞報道所用畫面的把關,而不是隨機選取;語言上,電視是聲畫一體,在節目需要的情況下,適當使用當下流行詞(包括網絡詞匯、本地方言譯詞),以吸引更多本地觀眾,無論任何情境下,親切、滿足是觀眾最想得到的視覺、聽覺感受;形式上,可以是主持人播報,也可以是短短的預告片,甚至角標預告、游走字幕等方式。通過節目主創人員有意識的策劃,交叉搭配,一些民生、事件類新聞的節點前的后預告可以制作后預告羅列各個事件提要,也可以由主持人播報預告,而對于軟性的拍點前,可以挑選重要話題來預告,這樣整體節目錯落有致,新鮮而不乏味。
3.4 后預告中引入互動話題
一個新聞題材,一個話題討論,因為節目篇幅、制作時長的局限性,哪怕是記者隨機采訪的都只是代表部分人群的意見,不可能做到讓任何人各抒己見,這是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后預告片的突破口。通過后預告,選取下一節點中某個新聞題材,設置懸念或討論議題,提前讓觀眾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讓更多人撥打熱線電話,進行短信互動,或通過網絡、微博、微信平臺參與討論;同時,強大的編輯團隊在互動平臺上篩選出與新聞報道不同且符合輿論導向的觀點,加以編輯、給予播出。這與網絡等新媒體的跟帖有異曲同工之效。此舉不僅能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新聞節目的互動中,還能避免言論單調或一邊倒,做到聲音多元化,可以把記者無法采訪到的電視同期聲補充完整。
后預告片僅僅幾秒鐘,卻是一檔時長30分鐘至1小時的電視新聞節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新聞節目保持受關注,吸引更多觀眾參與電視互動,業內人士需要對后預告片進一步精細化制作,運用更多新媒體、自媒體的互動模式,讓電視節目更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劉小婷(1986-),女,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電視新聞節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