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仟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新問題環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的發展探究
王博仟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近年來,在新興媒體和社會轉型的沖擊下,電視新聞公信力的下降,導致觀眾群體逐漸流失。在這樣的背景下,電視新聞也不得不對自身進行“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不斷遇到一個又一個困境。怎樣才能突破困境,以此來適應新的問題環境,成為電視新聞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文中,不僅對電視新聞在新問題環境下面臨的三重挑戰給予分析,而且也著重闡述了電視新聞在新問題環境下發生的幾重轉變:直播美學的重新確立、生產平臺的戰略調整、受眾地位的歷史轉變。
新問題;電視新聞;發展
在新的環境下,電視新聞的敘事形態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1.1新聞具有“共時”性敘述新聞事件的主要時空已變成網絡上所出現的名為“共時”性的時空。因此,也讓普通大眾走進了播報新聞更為“自由”的年代。以“美女警察為路邊乞丐剪指甲”為例,網友77-MARY表述8月31日,一位女警在路過某小區旁的馬路邊時,看見一位身邊放著些簡單日用品的80多歲的老爺爺,看到他的指甲很長,于是在一番交流后拿出隨身帶著的指甲剪給老爺爺剪起了指甲。
通過微博上發出的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網民通過網絡這個媒介共同走進了一個時空。在這個時空中,對一個共同的新聞事件進行講述或者分享。
雖然,電視新聞仍然是講述發生最新事件的主要形式,但與網絡的“共時”性相比,電視新聞報道具有的延遲性和觀眾所期待的同步播報,形成了明顯的錯位。
1.2形成開放性言論空間
在新的問題環境下,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十分有可能變成一個開放性的言論空間。比如,2012年湖南“切糕”事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觀眾的參與,才讓該事件的話語領域延伸到了“政民關系”等多個方面,從而讓社會的關注度得到增加。與此相比,電視新聞媒體的現實困境之一,其實是相對封閉的話語空間。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在新問題環境下,電視新聞所做出的積極轉變。尤其是其主動和新興媒體的“聯姻”,不僅使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更加豐富,而且也展現出電視直播的特有魅力,重新確立了電視感知,還將文本引入了一個相對開放的時空。
美國沙泥·伯曼和克拉斯·威利斯的《自媒體:受眾正如何影響新聞信息的未來》報告中提到,直到2021年,50%的新聞內容將會由觀眾生產,而主流新聞媒體也將不得不采納和實踐這種新興的新聞傳播形式。雖然,這個論斷有待考究,但也是給電視新聞媒體敲響了警鐘。在新問題的大環境下,這不僅打破了傳播格局,也是為了賦予在數字技術下沉默已久的大眾得到話語權。因此,大眾傳媒走進了一個眾聲喧囂的時代。但若因此而認定,已經打破了制作信息和傳播信息的壟斷地位,那便是錯得離譜了。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對于新聞的高質量報道,也只有專業記者才可以完成,不僅僅因為他們具備組織支持、資金支持和后勤,更因為他們具有法律服務后援這類支持。
面對新問題環境下新聞生產平臺的變化,從表面上來看,新聞事件的文本是新聞節目唯一能夠呈現的,但從整體上來看,它只是信息鏈接中的一個“中轉站”。以“中轉站”為“源點”,觀眾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對網絡、報刊等其他媒介進行自由鏈接,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所以,電視新聞傳播已經成為網絡信息中“超文本”的存在。而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任意將某些單個的信息納入到一個信息聯合體中。每一個單獨的信息在這個集合里都不是孤立的個體。
在電視新聞發展的過程中,觀眾的稱謂也發生了多次變遷,如從“觀眾”到“受眾”再到“消費者”的變化。但從實質上來說,這些都是電視新聞的觀眾在傳播與接受的雙向運作過程中所發生的轉變。
就現在來說,觀眾并不滿足于這個改變,他們希望可以參與到發現新聞并可以對電視新聞進行播報中來。在建造新聞事件的過程中,他們不在滿足于被動的接受,更希望嘗試集自主權與主動權為一身的新角色。由于我國電視新聞環境的逐漸發展,電視新聞不再是觸不可及的宣傳工具。從某些方面上來講,在很早的時候它就已成為民眾自由表達思想的話語平臺。所以,在更加自由的話語空間內,觀眾要求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講述中來。同時,也為電視新聞與新興媒體的積極配合架起了橋梁。
新問題環境下,在發展機遇的面前,電視新聞對此有不同的策略和舉措,在此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總而言之,因為長期積累各方面的資源,電視媒體事業的發展仍然有相當大的優勢。所以,在攻占電視新聞新市場的征途上,主要的電視新聞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助新技術浪潮為電視新聞的發展把握住了寶貴的機遇。
[1]聶慶璞.網絡敘事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2]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明安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