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李 亮
(作者單位:烏蘭浩特市新聞中心)
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分析
張 洋 李 亮
(作者單位:烏蘭浩特市新聞中心)
本文主要對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在傳統媒體下,新聞上的事件通常只是發表在傳統的媒體上如電視、報紙等。隨著網絡的發展,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普及,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還為新聞媒體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使新聞媒體工作具有更好的發展方向。
1.1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時效性增強
新聞的時效性主要體現在新聞能夠對近期發生的事件進行及時報道。當前,以傳媒為主的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就是電視網絡。傳統的新聞時代只是通過報紙以及電視傳播信息,當人們知道新聞事件已經是第二天之后,這樣的新聞時效性非常差,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
1.2新媒體時代,新聞具有互動性
新聞的時效性是新媒體時代后的產品,但是新媒體時代的出現,還為新聞帶來很大的互動性。傳統的新聞時代,新聞只能進行單向傳播,新聞的播放只能滿足用戶觀看的需求,用戶不能對新聞的內容進行反饋。但是,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當前時代的主流,人們能夠通過網絡獲取新聞內容,并能夠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為新聞媒體提供更多有利的信息,實現編輯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進而使民眾能夠通過網絡了解人們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1強化新聞傳播意識
對于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新聞記者應該盡可能及時到達事發現場,對事件現場拍攝照片。同時,針對新聞記者來說,在第一時間內抓住有關事件,就能在平等的競爭條件下獲得高額的收益。在新媒體時代下,由于當前拍攝形式的多樣化,各種各樣拍攝工具出現,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尤其是在一個突發事件的現場,新聞專業攝影師以及記者能夠第一時間到達事發現場已經幾乎不可能。所以,擁有獨家新聞變得非常困難,甚至新聞記者還沒趕到現場就已經有網友將視頻或者照片傳播在網絡上了[1]。因此,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新聞攝影師以及記者不應該和普通公民比及時性,而是應該從照片的看點入手,很多時候公民拍攝的照片顯得非常抽象,只能夠反映客觀上的事實,但是不能反映照片中的內在事實。這就需要新聞記者能夠根據照片的內容,找到照片中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或者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不一樣的照片,讓人們在觀看照片的時候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就需要攝影師具有堅實的拍攝基礎,以及新聞記者具有足夠的文字功底,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能夠臨危不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進行拍攝和報道。
2.2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或記者,而專業的新聞拍攝工作者應該更具社會責任感,將自己與普通拍照者區別開來。普通公民將一組照片傳入網絡的時候只是簡單陳述一個事實,對此并沒有做更多的思考,后續也不會有更多的報道。另外,由于網絡本身太過復雜,存在很多挑戰與機遇,且網絡事件錯綜復雜,很多事情都是網友捧出來的,事情的真實性有待研究。而專業的新聞攝影工作者就需要以一件事為起點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時,對此進行追蹤報道,對事件的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2]。
專業新聞攝影師除了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之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以保證事發現場和照片的真實性。同時,對拍攝的照片不能夠隨意宣揚,使照片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具有隱秘性,不能采取任何方式破壞事發現場,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
2.3結合新媒體發揮新聞傳播力量
在當前的新媒體盛行的環境中,許多新聞媒體都相繼開通了互動環節,并提供手機信息、網絡留言等方式與廣播進行交流與互動,并給予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的權利。廣播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注重聽眾的心聲,掌握聽眾的人群年齡分布以及覆蓋面積等特點。適當的參考聽眾所提出的意見。從互動的話題著手,提高話題的服務性、趣味性、新聞性,使新聞更加貼近聽眾的實際生活,從而更好地服務聽眾、吸引聽眾[3]。
新媒體時代主要強化新聞傳播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結合新媒體發揮新聞傳播力量促進新聞傳播模式創新,提高新聞傳播質量。
[1]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2015(5).
[2]王武彬.新媒體盛行浪潮中的傳媒業——兼談新媒體盛行討論的若干誤區[J].新聞記者,2013(9).
[3]張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策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5).
張洋(1986-),男,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人,播音員,主持人。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或者新聞發現力培養。
李亮(1983-),男,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人,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或者新聞發現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