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偉
(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
我國傳播學研究歷史與現狀分析
沈 偉
(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
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那時我國正處于與國際文化相互隔閡的境遇之中,也曾搜集并翻譯了西方傳播學專著內容。而筆者的核心任務,便是針對我國傳播學研究歷史和發展現狀,加以客觀論述,試圖為今后傳播學專業化發展提供些許指導性建議。
傳播學;研究歷史;發展現狀;驗證評估
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階段,我國在傳播學科建設處于初始階段,第一部傳播學譯著《傳播學概論》(施拉姆、波特)的成功問世,可以視為我國傳播學著作,標志著傳播學開始興起。其間仍有部分文章對于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異同進行辨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科的發展。
90年代初期,我國新聞機構開始全面承接傳播學研究職務,并且在1993年,由陳力丹著作的《精神交往論-馬克思爾格斯的傳播觀》得以出版,其主張透過傳播學機理層面上,將馬克思轉化成為研究對象,而絕非是政治領袖的學術成果。1997年,由孫旭培負責主編的《華夏傳播論》也理所當然地出版,可以說是國人進行傳播學本土化改造的一大壯舉。
傳播學研究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正式拓展的時間在2000年,此時職務重心已經過渡轉接到高校中,教育機構將全國傳播學的研究中心設置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至此,我國傳播學研究的特征具體如下所示。
2.1傳播學譯著出版數量持續上漲
大約在2000年左右,我國社會學科學和華夏出版社紛紛出版一套傳播學譯叢,數量分別是8本和12本。涉及如此頻繁的傳播學譯著出版現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特別是結合我國政治術語建構的新聞學加以相比驗證,內部學術性明顯得以強化,隨后吸納的新生代研究者更是不在少數,持續至今,至少包括200種以上相關著作得以出版。而2003年則是一類歷史轉折點,此前出版的傳播學著作,偏向于教材形式,之后則以經典專著樣式為主,如華夏出版社在當年出版的“傳播文化社會”譯叢。需要額外加以強調的是,有關英文原本傳播學教材也開始得到大力推廣沿用,至于具體的出版事務,則全權交由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負責處理。如此繁多的傳播學著作,如今已經在我國得以反復印刷傳閱,證明我國這方面市場的廣泛性,尤其是最近階段,我國各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點更達到600個以上,其間新聞傳播學院實際招收的研究生數量,也開始逐漸超過本科生。如此繁多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師生群體,對于傳播學書籍的渴求態度日漸高漲,較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衍生任何減退之勢。
2.2經驗-功能主義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體系中的全程貫穿
我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第一次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受眾調查數據整理分析,如今已經順利轉化為研究生論文、傳媒經營部門廣泛采用的研究手段,此時傳媒上的新聞報道,更加被認定是一類全新樣式的報道方式。如今的核心任務,在于公布實施更加精致、實用的調查方案,力求針對個體提供全方位指導服務,不過學術上還是不存在任何可觀、系統的理論成就。經過多年實踐經驗整理判定,如若不是各類外部條件干預影響,我國傳播學研究工作可能會走出一類全新道路,這會為我們批判地看待今天的傳播研究提供新的想象維度。比如,如何看待傳播學的跨學科問題,思考當年對傳播學本土化的努力,重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傳播觀念的思考,反思中國傳播學的學科建制問題等。也許,這段歷史會以新的方式參與未來的中國傳播研究。
設立專項基金與部門促進政府、業界、學界的交流與合作;匯總提升我國對外傳播水平與能力的可行策略、方式與主要手段;探索建立我國對外傳播效果的科學績效測量與評估指標體系。以上是筆者對傳播學研究歷史背景和現狀的解析內容,還是不夠全面,至于后續工作,仍需交由相關工作人員在實踐中感悟掌控。
[1]陳蕾.試論范式概念在傳播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前景[J].國際新聞界,2012(11).
[2]梁敏學.傳播效果研究與學習理論關系之解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
[3]張桂芳.本土化焦慮與方法論迷思——國內傳播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