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民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文學院中文系)
美國盛產科幻片的原因淺析
劉新民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文學院中文系)
本文主要分析美國盛產科幻片的原因,包括:崇尚科學;崇尚創新精神;基督教和歐洲古代神話的影響;對全球環境和人類命運的關注;科幻小說的流行;美國歷史相對較短。
科幻片;美國;原因淺析
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后,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那么,美國為什么會盛產科幻片呢?除了美國是經濟強國,有足夠的資金拍攝耗資驚人的科幻片外,還有以下原因。
美國崇尚科學,其科技水平一直領先于世界,科幻片的盛行是科技飛速發展的產物。科技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抵月球,實現了人類最原始的夢想,登月不但開闊了人們的思維和視野,也激發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之后,宇航科學飛速發展,各種人造衛星、航天器如雨后春筍迅速涌現。同時,人類對宇宙的推測和想象也紛紜而至。科學與想象的結合,催生一批與宇宙有關的科幻作品。例如,盧卡斯電影公司于1977年推出了《星球大戰》,之后又分別在1980年和1983年推出了《星球大戰2》和《星球大戰3》。之后,又推出了星球大戰前傳系列,1、2、3部分別于1999年、2002年和2005年上映。
另外,隨著電腦和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影制作的手段越來越先進,一些難以人工拍攝的場面和鏡頭都可以用電腦特效技術將其制作和表現出來。
美國崇尚創新精神,重視培養人的創新性思維,從幼兒園到大學,一貫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同時,美國有鼓勵創新的社會機制,人人以創新為樂。創造力的綜合效應,使幾乎每一部片子都很令人震撼。科幻片,更是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凡卓越的創新性而令觀眾耳目一新。
美國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平庸的電影不會贏得觀眾的青睞,為了得到觀眾的矚目,從內容到形式必須不斷創新。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使影視制創人員的創造性成果得到保護。同時,也避免了機械的復制與模仿。
美國是一個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家。“世界末日論”深入人心,這種思想影響了影視作品的創作,如《終結者》《侏羅紀公園》《未來水世界》《黑客帝國》等。同時,“救世”的思想也深入靈魂,因此很多人試圖拯救已經處于災難邊緣的人類世界。科幻片中很多都是表現人類遇到了某種危機和災難,然后有英雄出現拯救危機,最后世界又恢復了寧靜與祥和。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科幻片中的英雄其實扮演了“耶穌”的角色。很多科幻片在結尾常常引用《圣經》里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片中的故事其實是對《圣經》的印證。
美國文化深受歐洲古代神話的影響,如古希臘神話,不僅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而且影響了藝術作品的發展。科幻電影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黑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
兩次世界大戰,使很多人對人類的前途充滿恐懼感。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和經濟強國,美國人更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整個人類的命運,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瘟疫問題、戰爭問題,以及諸如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生化危機問題、機器人和克隆人帶來的倫理問題等。當今世界存在的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加以有效地遏制,未來世界將會怎樣?種種可能性都有。科幻片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當今世界的發展具有啟發和警示意義。不管影片如何天馬行空的想象,最終都會指向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是整個人類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而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傳播價值。因此,也就擁有更多的市場和觀眾。
二戰之前,發軔于歐洲的科幻小說,在美國落地生根,逐漸和奇幻、冒險故事一起成了主流通俗文學。二戰期間,大量研發或想象中的新科技是科幻最新鮮的靈感源泉。二戰后,美國迎來了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科幻文學的大量出現,為科幻片的制創提供了文字藍本,很多科幻片就是通過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月球旅行記》《隱身人》《化身博士》等,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星際艦隊》等。
美國的歷史相對較短,從歷史角度可供挖掘的電影素材資源非常有限。人類對未來時代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沒有止境。科幻片,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盡情開拓新的素材資源。從時間上來說,可以想象渺茫的未來,也可以是遙遠的過去,按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超越光速可以讓時間倒流。從空間上來說,從太陽系到銀河系,再到河外星系,廣闊的空間,不僅可以讓影視制創人員盡情地馳騁想象,而且也讓觀眾大飽眼福。距離產生美,時間、空間、科技手段都與現實世界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更具震撼力和特殊的美感。
總之,美國盛產科幻片,有其特殊的國情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