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相峰 殷潤國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之重構
——以安徽電視臺《幫女郎》為例
薛相峰 殷潤國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幫女郎,幫你忙》(簡稱《幫女郎》)是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非常出名的一檔民生熱線新聞欄目,面對新媒體時代,它在不斷轉型以適應新的媒介環境,以維護在省內民生新聞中的地位。當電視節目在跟著媒介技術發展不斷開拓新的空間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節目要面對的,也是整個電視行業以及傳統媒體行業要直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讓我們對電視與新媒體碰撞的未來之路產生思考。
幫女郎;民生新聞;電視;新媒體
1.1泛娛樂化標題更易引起關注
《幫女郎》正式開始運營微信平臺時,當務之急就是提高粉絲量和閱讀量,這是衡量微信平臺運營是否成功的標準。相應的其微信的標題和內容也就要以吸引眼球為首要目標。于是,可以發現省內、夸張、驚悚、具有懸念等特點的新聞標題易吸引點擊。例如“禽獸!合肥40歲男子誘殺6歲女童并虐尸,竟然是因為……”
不難發現,這些標題有泛娛樂化的特點,但這種泛娛樂化傾向是值得警惕的。網絡新聞娛樂化,讓網絡新聞下滑成娛樂產業,把真實的新聞創作成懸念叢生的娛樂故事,使新聞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大受質疑,造成網絡新聞的世俗化、市井化,甚至趨于娛樂化的八卦。但是,在網絡大環境中又不得不這么做,也反映出了電視節目在互聯網沖擊下尋求生存的無奈。
1.2受眾并非網絡失范化的始作俑者
雖然“標題黨”式的消息能獲得大量的點擊率,其分享轉發率卻無法與高點擊率成正比。2014年9月,騰訊的數據表明,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80%來自于朋友圈,因此轉發和分享才代表了內容的高質量。《幫女郎》微信除獨家消息外,涉及教育、文藝、環保、愛情的文章轉發和收藏量較高。同樣,2015年3月27日,《幫女郎》微信發布了一篇標題為“麻煩路過合肥105醫院的大家,照顧一下這位爺爺的生意”的文章,講述的是一位殘疾老人為幫孫女籌錢治病在醫院門口賣紅薯的故事,這篇內容的閱讀量在后臺已經達到了44萬(2015年4月23日統計),在微信前臺只能顯示“100000+”的閱讀量,意味著已經超過前臺顯示的極限。這是微信平臺運營最為成功的一次案例,市民們覺得這條信息很有用,就會轉到自己的朋友圈里,舉手之勞,又能提供莫大的幫助,是大家都愿意做的。
所以,受眾并不完全是網絡娛樂化和失范化的始作俑者,“內容為王”的原則并不能因媒體形式的變化而遭到拋棄。因為事實證明,對于高質量的內容他們更加傾向于向別人傳播,大部分受眾的心是善良的,是樂于助人的,也愿意通過回報社會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凈化網絡環境,讓新聞回歸本真,不僅需要受眾的再接再厲,也需要媒體自身的良性探索和管理部門的引導監督。
2015年后,微信平臺成為《幫女郎》網絡平臺的主體,成為主要的編輯重點。但由于微信每天必須推送4到5條消息,而公眾平臺的特點又讓它不可能篇幅過于短小。所以,發布什么內容、獨家內容又占多少是編輯們每天都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每天下午2∶00開始,編輯們開始了晚上7∶00左右推送微信的準備工作,稱之為“找選題”。所以,微信平臺的內容除了獨家采訪編輯的內容外,大部分也是源自互聯網,有時甚至是直接轉載。對于微信來說,這種找選題的方法顯然是有缺陷的,它造成了《幫女郎》的微信內容和其他許多媒體微信內容的同質化。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大量的人力用于電視節目的采編和播放,微信平臺推出原創內容人力不足,而且欄目也并不可能專門為微信平臺準備一支原創團隊來編輯內容。對于微信平臺來說,長期下去會出現后勁不足的現象,傳統節目團隊和新媒體運營團隊的協同創新迫在眉睫。
每天下午,編輯都要對后臺粉絲的留言和反饋進行回復。但互動往往只能通過文字進行,并且是非即時性的。微信平臺收到的投訴往往多而雜,一個事件需要綿延很長時間才能搞清楚,效率并不如熱線電話高。然而,因為電話的數量有限,依然有很多需要幫忙的人沒有辦法打進電話,于是就出現了在電視臺門口堵門以期望獲得關注和采訪的事件。
2015年3月,一位需要幫助的女士抱著孩子在電視臺門口攔住了節目組工作人員的去路,向他們講述了這樣的案例:“孩子的母親是自己的親戚,剛生完孩子,發現有先天性的疾病無力救治,就離家出走再也沒有音訊,希望通過《幫女郎》找到孩子的母親。”事實上,這位女士已經通過微信甚至熱線電話聯系過節目組,但是一直得不到采訪的反饋,無奈之下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向電視臺求助,并交了一疊關于孩子的材料。而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也發現了節目對線索處理的一些問題,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真實可感的反饋渠道,僅憑多開通幾個平臺,往往不能起到預期中的效果。
有些傳統媒體的人不禁要問:什么時候,我們被互聯網牽著鼻子走了,難道苦心建立起來的傳統媒體的堅固形象就轟然崩塌了嗎?媒介融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融合的過程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從目前的形式看,是互聯網和新媒體在強迫傳統媒體與自己融合,這是一種吞噬式的融合。互聯網的急躁和傳統媒體的高傲碰撞后,傳統媒體以認輸而告終,亦步亦趨地跟著網絡技術進步的步伐。2014年5月起,湖南衛視的一些高收視率的節目不再與民營視頻網站合作,而是全部在“芒果TV”進行網絡獨播,這開啟了傳統電視臺在互聯網開辟的新模式,增強了網絡視頻門戶之間對版權的重視程度,也促進了市場競爭,是一次好的借鑒。當然,湖南衛視有財力、有節目內容,并且盛產綜藝節目,那么民生新聞節目《幫女郎》也可以進行小范圍探索,進而決定是否可以走這條路。
在找到完美的轉型之路前,像《幫女郎》這樣的電視節目和所屬的電視媒體還是應該有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不能只把電視定義為客廳里那樣一件從方到扁的盒子,讓自己的專業之道和互聯網的開放精神結合起來,從而進行新常態下新老媒體的平等對話。因為專業,電視還有掌握主導權的機會,雖然人人都會吃藥,但還是需要醫生來指導人們怎么吃,正如人人都成為自媒體,那么專業的新聞人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把關。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中受到過專業學習和訓練的從業人員能發揮的作用更加難能可貴,但探索不能停止,因為環境在進步的時候,停止就意味著倒退。
[1]黃會鍇.媒體“新常態”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2014(9).
[2]楊文軍.新媒體背景下電視娛樂節目的自我營銷[D].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13(5).
[3] (美)喬治·吉爾德.通信革命——無限帶寬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105).
[4]包俊,范金慧,孫鳴,等.新媒體時代的電視發展分析[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7(7).
薛相峰(1992-),男,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史。
殷潤國(1991-),男,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