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作者單位:河南正陽縣廣播電視局)
解析地市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的創新能力
李 倩
(作者單位:河南正陽縣廣播電視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科技的不斷進步,新聞媒體行業采編與傳播技術也愈加多樣化。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作為地市廣播電視臺的一員,編輯記者必須具備政治、專業與文化素質的前提下,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更為契合,才能與人們信息資訊獲取需求相適應,才能提升地市廣播電視臺的競爭力。
地市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創新能力;
與省級廣播電視臺相比,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從創建到投入運營時間較短,在經驗、專業素質上還存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這就要求必須提升地方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的能力,需要地方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按照自身特點實施創新,完善媒體發展模式,提高節目質量與收視率。
在廣播電視事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各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在廣播電視中編輯記者的作用與地位也愈加重要。從一定角度分析,編輯記者是節目內容的纂寫者、是新聞內容的傳播者,其素質的高低對樹立個人形象、媒體形象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地方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
1.1政治素質
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廣播電視對社會穩定和諧極為重要。編輯記者作為地市廣播電視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其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理解黨與國家的方針政策。作為一名廣播電視新聞人,必須將黨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并將為人民、社會服務作為自身職責,這是地市廣播電視臺編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素質。
1.2專業素質
選稿、改稿與節目編輯等為編輯業務的主要內容,編輯技巧運用是否得當,對地市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極為重要。
1.2.1寫作能力:編輯工作者應具有妙筆生花的寫作能力,只有這樣,主持人、播音員才能將內容生動再現,才能激發受眾共鳴,才能提高節目質量。
1.2.2加工能力:稿件潤色加工為廣播電視編輯的主要專業素質,往往通過稿件加工,可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1.3文化素質: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廣播電視競爭的主要關鍵因素,好比一幢大樓,樓層與地基必須成正比關系,才能確保其根基穩固。文化修養于編輯記者而言,如大樹,根扎的越深,枝葉才會越茂盛。地市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只有豐富其文化素養、積累知識財富,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才能寫出好文章。
創新就是新方式、新思維的提出,在創新過程中還需具備革新的勇氣與智慧。作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動力,創新于地市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而言,是提升自身素養、提高節目質量的保障。但現階段,大多數地市廣播電視臺規模小、發展緩慢、墨守成規,致使其節目收視率逐步下滑,如何提升節目新鮮度、為節目注入活力已經成為地市廣播電視媒體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地市廣播電視臺構成的一部分,編輯記者創新能力培養已迫在眉睫。
2.1理論知識帶動創新能力
作為高壓職業,編輯記者長期奮斗在地市廣播電視臺前線,由新聞采訪—后期制作等都與編輯記者密不可分,都需要編輯記者參與。這就要求編輯記者新聞傳媒理論知識必須扎實,文字組織能力必須過硬。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還要求部分編輯記者人員能夠熟練掌握非線性編輯能力。如編輯記者不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則會造成地市廣播電視節目深度不足等現象,進而導致報道實質性內容匱乏現象,特別是專題類節目,如編輯記者人員理論知識不足,將出現制作水平不高、內容空泛、程序化嚴重、解說詞不準確、畫面層次感差等各類問題。為此,必須通過理論知識帶動地市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創新能力,通過學習編輯知識彌補自身不足。在理論學習與業務能力提升中,逐步加大創新力度,實現整個采編播過程的規范化、具體化。
2.2注重編輯記者創新能力實踐
作為地市廣播電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廣播電視節目如何提升質量,如何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已經成為擺在地市廣播電視臺面前的一道難題。多樣化電視新聞形式的嘗試,從本質、內容等方面實現創新,以此對新聞流程加以全面熟悉與掌握。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廣播電視節目也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時更新社會動態、掌握潮流脈搏,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必須做好跟蹤拍攝與現場報道的準備,必須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展現,這也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大新聞媒體的競爭也愈加激烈,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及市場競爭中讓廣播電視脫穎而出,編輯記者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只有提升稿件質量,才能給受眾帶來極強的視聽沖擊力,才能讓受眾將廣播電視節目欣賞看作是一種美的享受。為此,編輯記者工作人員必須將其創新意識、思維火花及感情意念充分展現在編輯工作上,找出節目主題,將新聞客觀、真實地充分展現在受眾面前,進而體現地市廣播電視臺的價值。
[1]任學成.激活機制 深化改革——改革地市電視臺管理機制的思考[J].新聞出版交流,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