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王斌
(作者單位:浙江麗水慶元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農村文化演出類節目創編的策略與方法
鐘王斌
(作者單位:浙江麗水慶元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本文主要以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為基礎,分析了地處農村的一些文化活動,這是整個國民文化建設的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與進步,它是促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構筑農村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提高農村文化演出節目創編的質量,改善群眾的精神生活將顯得尤為重要。
農村文化演出;節目創編;策略
近些年來,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在農村文化演出建設方面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深入實際中,許多地方農村文化演出工作還是流于形式,其建設與農村群眾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對農村群眾的文化引導,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扶持存在脫節現象,導致群眾文藝創作不活躍,農村文化演出生活不豐富。筆者認為,農村這一特殊環境下的農村文化演出建設,需要社會各界、文化部門以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不斷激活群眾對精神生活的拓展需求。可從農村文化演出主體群眾化、陣地操場化、服務大眾化等途徑達到目的。
農村文化演出是群眾創造和參與的文化活動,主體本是廣大民眾。群眾的創造需求與表達,都將是農村文化演出成長的主流,群眾毫無疑義應該是農村文化演出的主體。但在長期實踐中,這個主體卻被旁置,他們成了農村文化演出的受施者。時代在前進,農村群眾的文化追求不再單純,不再被動欣賞,他們將自主創造、張揚自我。就排舞熱風看,群眾已從被動欣賞轉向自主演繹,由旁觀者到創造者,主體群眾化。這正是研究農村文化的重要依據,也是我們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創造性的延伸。
例如,2015年筆者赴杭州參加公共文化培訓,了解到舟山“定海‘文化零距離’民生項目”,該項目在農村文化活動上實行“百姓參演零門檻”,文化培訓上實行“百姓學藝零消費”,文化服務上實行“百姓悅享零距離”。真正突出了農民群眾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性,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農村文化演出節目的創編,應遵循群眾主體性與專業指導性相結合原則。專業性指導可以更好地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人民群眾文化主體性的定位則使文化活動煥發出更強的活力。
農村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與人員居住特點,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建設,都無法與城市相比較。這些年,雖然一些行政村建立了文化禮堂,給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帶來了方便,但大部分地方原有的禮堂因種種原因被拆除,現有的操場、曬谷場等地,便成為民眾開展文化活動(諸如廣場舞等)的主陣地。一些農村的場地都是臨時的,這樣可以發揮出其獨特性和創造性,我們要結合節目創編的方法進行創新。
文化沒有界限,享受不分場合,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文化市場,都將被老百姓所占領和擁有,跳排舞也好扭秧歌也罷,人們只需一縷光亮、一席平地和簡單的音響設施即可,不一樣的場合,同樣會給施展者帶來許多快樂。從某種角度上看,農村文化演出便是城鎮文化的延伸和日常化,農村文化演出活動是在無形中把城鎮文化活動分割為若干而又互相聯系的陣地,占領這些活動陣地的也正是民眾,他們成為了農村文化演出建設的主力軍。如今的民眾已從被動欣賞轉變為“草根文化”,歸根結底是農村文化演出的主體從文藝工作者轉換回群眾,讓更多的農村群眾重新釋放人類自我意識中永恒的文化追求。浙江慶元縣的“月山春晚”便是典型的代表。
加強農村文化演出建設,是做好服務農村群眾文化的基礎,也是政府文化部門的一項創編“建筑工程”。如何做好農村文化演出類節目創編工作,是影響到整個惠民建設的關鍵,為有效促進農村文化演出類節目創編,我們必須從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主人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主要通過赴農村實地開展培訓輔導或集中組織培訓,以發揚農村文化演出創編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整個農村文化演出的創編。
近年來,麗水市文廣新局、文化館為充分發揮培訓輔導功能,組織“公共文化講師”培訓和百名“特色鄉村春晚幫扶骨干”、百名“鄉村春晚民星”、百名“鄉村春晚導演”、百名“鄉村春晚主持人”等“四個100”人才培訓工程,組織農村文藝愛好村民赴市里學習,集中組織開展文化藝術培訓,這些具體的實踐工作將帶給我們一些有價值的借鑒,這是做好農村文化演出類節目編排,走向外面世界的關鍵。通過組織集中指導學習,開展鄉村春晚演出所需導演、主持以及演藝等藝術培訓,加大農村文化演出節目編排,這是有利于農村文化傳承的重點;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農村群眾的培訓學習。看得出現今的農村群眾,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渴望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除此,該市局、文化館還組織文藝骨干赴農村實地開展文化藝術培訓,使文藝骨干力量在農村不斷壯大。文化惠民,面向農村,進一步證實服務于農民,受惠于民眾,是促進農村文化演出建設的有效手段。
本文章結合實際,主要分析研究了農村文化演出類節目創編的策略與方法。希望給予相關從業者一些借鑒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