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李紅麗
(1.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 川 大 學 華 西 醫 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盡管目前治療直腸癌的方法很多,但根治性手術仍是直腸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即永久性的乙狀結腸末端造口術及腹會陰聯合切除[1]。結腸造口改變了患者正常的排便途徑,甚至排便不能自主控制,從而降低生活質量,若自我護理能力較差者,生活質量影響更顯著[2]。延續護理作為整體護理的一部分,是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延續,旨在實現患者護理責任由醫院到家庭的過渡,從而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3]。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采用了延續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8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1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 36~70 歲,平均(54.12±8.73)歲;Duke's分期:A期14例、B期17例、C期9例;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10例、高中及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7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34~70 歲,平均(52.89±8.70)歲;Duke's分期:A 期 13 例、B期18例、C期10例;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專16例、大專及以上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入組標準:①接受Mile手術治療,出院3月內的患者;②術后病理結果證實為直腸癌;③長期居住于本轄區內,交通便利;④具有一定的溝通和理解能力,能配合完成量表調查;⑤同意進入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術后造口出現感染、出血、狹窄和壞死等癥狀;②行姑息性手術切除治療者;③預計生存期滿足不了研究需要者;④合并血管性癡呆、精神障礙、腦卒中引起的意識障礙者;⑤合并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疾病。
1.3 護理措施
1.3.1 建立檔案:將入組的每位患者,詳細登記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住址、手術時間及造口情況等,建立檔案。
1.3.2 健康教育:患者入組后,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教育內容包括生活指導、飲食指導、心理指導、運動指導、造口護理等,著重強調結腸造口日常護理及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之后,對照組患者僅在復診時給予結腸造口護理指導等,觀察組實施延續護理。
1.3.3 延續護理:①電話隨訪。每兩周對患者實施電話隨訪1次,主要隨訪目的為了解患者近況,解答患者家庭護理中存在的問題,若發現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疏導和干預,如采取勸解、啟發、發泄等方式給予心理支持。②家庭隨訪。每月進行家庭隨訪1次。首先,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不嫌棄患者,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家庭幫助,使其樹立治療的信心,以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面對現實。其次,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給予指導,主要包括飲食指導、性生活指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等,使患者逐漸掌握自我護理造口的技巧。③聯誼活動。每兩個月組織一次聯誼會,首先,醫護人員可以在其中向患者介紹結腸造口護理知識,尤其是新產品、新措施等,同時也可以現場解答患者疑慮與問題。其次,讓患者之間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心得,相互宣泄、相互支持,尋找回歸社會的信心及勇氣。
1.4 評價工具: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評價,共計4個維度43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4分評分法,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4]。生活質量采用中文版健康調查簡表(SF-36),包括8個維度,各維度評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
1.5 統計學處理:本文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入組時,兩組患者ESCA各維度評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半年后,兩組患者ESCA各維度評分均有所提高,觀察組患者評分提高幅度十分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入組時,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相似P>0.05,無統計學意義;半年后,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本組入組時,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
直腸癌患者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改變了原有正常排便方式,對其生活、工作及社交交往影響較大,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6]。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的目的不僅關注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重視生命質量[7]。生活質量已成為一個公認的療效評價指標[8]。自我護理能力指個人通過自身的認知、健康活動和心理調控以確保自身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的能力[9]。直腸癌患者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術為患者留下的造口將永遠跟隨患者,因此掌握造口護理措施成為了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造口的護理要求度高,需要專業護理人員實施有效護理,而當前我國面臨著社區護理人員奇缺的局面,所以患者出院后往往就意味著失去了專業護理。延伸護理是針對這一情況出現的家庭護理方式,旨在幫助患者實現了自我護理,有效解決醫院與家庭脫軌的這一難題[10]。為了改善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本研究對其實施延續護理(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結果顯示入組時兩組患者ESCA、SF-36各維度評分相似;半年后兩組患者ESCA、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本組入組時,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幅度更大。延續護理就是將醫院的護理延伸至家庭,通過對患者臨床資料、基本病情、個人信息的延伸性了解,確保患者在失去醫院專業護理后可以得到護理保障,能夠做到生活自理,提高術后生活質量[11]。延伸護理主要通過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行為規范,從而實現對醫院專業護理、系統護理的延續,完成患者的日常護理任務。延續護理還可提高家庭支持程度,文獻報道[12],家庭支持作為延伸護理的重要力量,可以確保患者得到良好的心態,促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1] 張亞琪,劉希紅,徐宇紅,等.護理干預對直腸癌根治術并行造口術患者排便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護理雜志,2010,45(7):588~590.
[2] 黃廷芬.護理干預對直腸癌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18~20.
[3] 賈春雨,梁濤.延續護理對直腸癌造口患者康復期抑郁程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1):2503~2504.
[4] Lev EL,Steven V,Owen A.Measure of self-care self-efficacy[J].Resear Nurs&Heal,1996,19(5):421~429.
[5]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SF-36的介紹[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116~119.
[6] 崔麗君,魏雪梅,馮曉芬,等.人文關懷護理對直腸癌結腸造瘺口患者圍手術期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3):153~155.
[7] 胡愛玲,張美芬,張俊娥,等.結腸造口患者適應狀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09~111.
[8] 駱菊英.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腸造瘺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3):2802~2804.
[9] 趙穎,閆荻,徐一丹.認知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與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4):284~285.
[10] 劉雯,胡倩.延伸護理模式對直腸癌結腸造瘺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35):7509~7510
[11] 何秋嫻,陳少群,高莉梅.延續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6):30~31.
[12] 王芬.家庭支持對直腸癌腸造口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調查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24):3798~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