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陳潔
香港特首梁振英24日有關商討是否收緊自由行的表態,在香港引發熱烈討論,有媒體建議“旺季限額”,給“一簽多行”封頂,也有輿論呼吁興建“邊境購物城”,擴充香港接待能力。對于自由行政策可能收緊,香港社會心態復雜,有市民表示歡迎,認為可以還居民更多空間,但也有商戶擔心生意會受影響。
“一簽多行”是焦點
2003年,“非典”爆發,為了拯救零售市場低迷的香港經濟,中央政府決定推行自由行政策。2003年7月28日,港澳自由行正式實施。從第一期的4個城市逐步增加到目前49個城市。2009年4月1日起,深圳戶籍居民可以申請“一簽多行”簽注,即在有效期一年內,可以無限制往返香港,每次逗留時間不超過7天。“一簽多行”政策除了熱絡兩地經濟,也連帶出現一批專業水客,給香港本地經濟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加劇了一些社會問題。
對于梁振英提出的考慮收緊自由行政策,香港各界意見不一。據香港《星島日報》25日報道,早已預告在兩會期間提議增加自由行城市數目的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表示,目前49個自由行城市,只有深圳可以“一簽多行”,其余都是“一簽一行”,根據統計,深圳“一簽多行”的游客數目,已相當于其余“一簽一行”城市的總和。因此他提議,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支持為“一簽多行”封頂,最多“一簽二十行”已足夠;另一方面增加其他自由行城市數目。港區人大代表、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劉健儀表示,“一簽多行”令水客增加,港府應該檢討,但她建議擴大自由行城市數目,增加過夜旅客。
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則表示,自由行推行至今已有一段時間,港府全面檢討有關安排,以更配合香港實際社會環境的轉變,是正確的處理方法。不過,港府在采取措施時,絕對不能令人有“經濟差就要‘人仔(指人民幣),經濟好就討厭人(指內地同胞)”的印象。針對水客問題,葉劉坦言,只要匯價有差距,就一定會出現水客,這是社會普遍現象,“世界各地都是這樣”,因此即使“一簽多行”封頂,限制內地旅客入境數目,也無法解決水客問題,“內地同胞做不成水客,就會由基層的港人補上”。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整體政策著手。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認為,“一簽多行”的確對部分小區造成一定滋擾,港府應改成“一周一行”或“一周兩行”,紓減香港居民的不滿情緒。長遠而言,港府應興建“邊境購物城”,予以分流。
商戶擔憂生意受影響
香港旅游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贊成增加自由行城市,但認為若取消“一簽多行”,會帶出很負面的信息,不但無助解決水客問題,反而更讓內地中產看到香港歧視他們。姚思榮稱,自由行人數下跌,原因之一是近期頻頻爆發的示威,令內地人認為“不如到其他地方玩,好過來香港受氣”。據香港《東方日報》25日報道,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干事李漢城,警告港府勿把游客與水客混為一談,若一刀切收緊自由行,只會“玩死香港”。但香港旅游業議會總干事董耀中稱,收緊自由行政策對旅游界影響不大。若收緊自由行,旅客要參加團隊來港,反而對業界來說是好事。
對于自由行政策可能收緊,《東方日報》報道稱,香港商戶和市民的反應迥異,多區商戶不贊成收緊政策,擔心影響生意;但在受水貨客影響的地區,不少居民表示歡迎,反對水客團體更認為應全面取消“一簽多行”。
港媒探討優化原則
對于自由行應該如何優化,港媒給出各種建議。香港《大公報》25日評論稱,自由行政策有其復雜之處,既要兼顧中央大政方針原則與實際情況,又要平衡香港內部不同界別的需要,換言之是“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既不能太放松又不能太死”,因此只能從中間落墨,靈活處理。考慮到這些因素,從減少游客總量方向出發,可行的方法是“旺季限額”和“一簽多行”限次。一個大原則是,兩地居民的正常往來不應受到不必要的政治行政限制,否則是開歷史倒車。
香港《商報》25日評論稱,持續12年的自由行政策在給香港經濟帶來持續動力、不少市民和業界從中受惠的同時,也累積了一些弊端,梁振英承諾和中央商討適度收緊,應為適時之舉。然而公眾須了解,在別有用心極端政客操弄下,內地客帶來的“小弊”被大幅夸大,“巨利”卻被刻意忽略。適度調控自由行之后,更應設法優化、擴大這條供港“大水喉”。善待內地客,致力擴充接待能力方為正舉。
香港《明報》25日社評給出更具體的建議:維持自由行城市數目不變,港府可以微調城市組合,給自由行注入新動力。梁振英可與中央商討,在某段時間內調整自由行城市的組合,讓內地其他城市的居民也有機會來港自由行,這樣的自由行旅客或許消費意愿更高,給零售業帶來新局面。文章稱,期望政策調整后,可以在內地人舒適來港、香港承受得起、顧及香港經濟發展三方面達至平衡,并消除埋藏在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負面因素。▲
環球時報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