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肖遠平 王偉杰
海龍屯文化符號的塑造需要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提升,必須做好海龍屯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等多個層面的工作,使海龍屯獲得重生,成為貴州乃至中國的又一個文化符號。
海龍屯申遺成功,將使這座矗立于群山之巔的神秘古堡要塞在廢棄400年后迎來新生。如何塑造海龍屯文化符號,處理好其保護與利用、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等復雜棘手的問題,不僅是公眾關注的重點,更是未來學術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
隨著遵義海龍屯申遺成功,較多的人看到了其背后的巨大文化價值。以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經濟一體化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已箭在弦上。這也是世界范圍內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與利用的必然趨勢。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都在成為世界遺產之后被開發成為旅游景點,躍升為世界大家園的共同財產。然而,無論是直接地還是間接地追求經濟價值,其開發利用必然面臨著眾多威脅。
一是容易陷入“文化內核定位不清”的漩渦。作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制度典型象征的海龍屯,自然有著多方面的文化內涵,也涵蓋著多方面的文化精神。楊氏統領的播州之地,自唐至明一直是中央王朝與“苗蠻”、“倮夷”、“僚人”互動的最前沿,各族群其實早已是來源復雜的混合體。在海龍屯未來的利用中,如何定位其核心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二是應避免將其“單純看做是物質遺產而忽視其精神層面的擴充”。海龍屯遺產的光環體現在其漫長的城墻、雄偉的關隘、古老的石道、傾圮的宮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其物質層面的雄偉壯觀、燦爛巍峨、巧奪天工,從而產生海龍屯是一個純粹的物質實體的錯覺。實質上,任何一處文化遺產都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體。相比其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海龍屯其內涵豐富的精神文化象征更耐人尋味,更是我國古代西南人民勤勞、智慧、和諧、富有、堅毅的象征。因此在海龍屯的利用中,不能忽視對其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的研究和宣揚。
三是容易產生“重申報輕管理”和“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處理好開發、保護與利用等的關系則對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味地開發,追求經濟利益,容易使文化資源成為市場奴隸,沾滿銅臭氣,文化遺產一旦破壞,將釀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然而一味地保護,過分強調文化遺產的唯一性與不可再生性,則不利于文化資源本身的傳承和發展,真正的資源應該為世人瞻仰和欣賞,而不能在角落里腐化變質,使優秀的文化遺產資源“鎖在深閨人未識”。“重申報輕管理”是“重開發輕保護的延伸”,妥善的保護和完善的管理是海龍屯獲得新生的必要條件。
四是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假文化之名而行經濟之實”。此種做法忽視了遺產自身的巨大文化價值,其目的是片面地發展文化產業及其相關產業,沒有提出具體的文化資源保護及發展的具體做法。反之,文化遺產卻成為一個獲取經濟利益的幌子,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牌效應”則成為其產業發展最好的廣告宣傳口號,成為其攫取經濟利益的附庸和工具。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其損害的不僅是地方的經濟利益,更損害了文化遺產本身的文化價值。
五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獲取不能統一。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應當是在開發利用文化遺產中追求的目標。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講話上就談到,“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那么,圍繞文化遺產進行的一切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同樣是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文化活動,并且應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六是“是否能夠與其他文化相融相生”值得思考。遵義至少匯集了歷史文化、酒文化、紅色文化和土司文化等多彩燦爛文化,作為代表土司文化的海龍屯,應借助申遺成功之后的強勢文化品牌效應,在多元文化中找準契合點并與其他文化和諧共生,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才能在貴州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
海龍屯文化符號的塑造需要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提升,必須做好海龍屯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等多個層面的工作,使海龍屯獲得重生,成為貴州乃至中國的又一個文化符號。
一是堅持多元文化并存,將海龍屯土司文化打造成為與紅色文化、酒文化等文化齊名的文化代表。遵義是貴州文化重要的匯集地之一,既有名垂千古的紅色文化,又有源遠流長的國酒文化,更有悠久的夜郎文化,每一個都是聲名遠揚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海龍屯申遺成功后,遵義和貴州又多了一張文化名片,海龍屯象征著土司文化卻又彰顯著民族文化。因而,在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中,借申遺成功的品牌效應,堅持多元文化并存,加強海龍屯文化的宣傳和推介工作,將其打造成為與眾不同的文化名片將成為可能。

二是加強海龍屯自身的文化定位,并提煉其核心文化精神。政府和學術界應盡快討論分析海龍屯文化的源流與文化內涵,代表的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內容。雖然目前較多學者都認同海龍屯是民族文化,也是土司文化的一部分,但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尚不明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不明朗。這種文化定位既要符合其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歷史源流,更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傮w來看,定位為“勤勞勇敢、智慧豁達、團結和諧、追求和平”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三是注重對其精神層面文化的挖掘整理,真正形成完備的海龍屯文化體系。目前,由于長時期內貴州交通不便,信息較為閉塞,海龍屯遺址在得以較為完好地保存的同時,外界對其文化鮮有了解。申遺成功后,海龍屯的知名度大為提升,但公眾對其了解也僅僅限于土司文化載體這個層面,而對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那么在今后的一定時期內,大力挖掘并整理海龍屯文化資源,尤其是厚重的精神文化資源,從而構建海龍屯文化體系,對提升海龍屯知名度和美譽度有著重要作用。如海龍屯土司文化中的建筑文化、藝術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都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通過拉網式的搜集整理,構建海龍屯地區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生態文化資源在內的海龍屯文化體系必將大有收獲。
四是加快海龍屯周邊自然遺產、農業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申報步伐,便于形成以海龍屯為中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保護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形式,整體性保護愈來愈成為一種維護區域文化多樣性發展、保持區域文化本真性的保護方式。同樣,海龍屯作為一個仍然存在的活態的文化空間,與周邊生態環境、民風民俗、生活人群以及生產生活方式都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系統。在保護和利用海龍屯遺產資源的同時,應加強周邊自然遺產、農業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步伐,加大申報力度,使海龍屯的生態區域成為匯集各類遺產的聚集地,從而便于政府進行整體性保護,并形成板塊式的旅游資源優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五是保護與利用并重,并加強后期管理開發,發展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海龍屯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遺址的完整和原生態面貌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而作為當地文化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海龍屯的利用進程也將逐步加快。那么在利用開發過程中不免會出現“開發過快”、“市場化程度過高”、“超出旅游承載量”等問題,因而必須采取保護性開發等手段,一方面不能一味地保護,另一方面又不能開發過甚,因此要加強在申遺成功之后的管理工作,避免“文化遺產列入瀕危文化遺產現象”的出現。
(肖遠平系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王偉杰系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