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羅曉璐
通過從“經歷”、“環境”和“權利”三大維度精準切入、定點探索,甕安縣“突出基層、突出實績、突出公認”的“風向標”已樹立,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經濟發展呈現新態勢。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擔負著承上啟下、聯結群眾、服務群眾的責任,既是發展的一線,又是服務的一線。為全面落實中央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風扎實、精干高效、適應農村改革發展需要的鄉鎮干部隊伍。2014年,甕安縣委在深入分析、反復研判和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緊扣“鼓勵鄉鎮、傾斜鄉鎮、激活鄉鎮”的原則,結合實際,在秉承中央精神的基礎上,從工作經歷、權限、保障三個“維度”創新探索,出臺了《甕安縣關于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樹立了干部在一線成長、一線建功、一線選拔的良好導向,使得干部主動到鄉鎮、主動留鄉鎮的氛圍日益濃厚,促進鄉鎮經濟不斷發展。
著力把“鄉鎮經歷”作為“激活”鄉鎮的第一切入點。
變2個80%為3個80%。在中央、省“每年縣級機關公務員招錄計劃的80%用于鄉(鎮、街道)機關和基層派出機構;縣直工作部門空缺需補充人員的,除專業技術崗位外按不低于80%的比例面向鄉(鎮、街道)公開遴選”的基礎上,增加“縣直機關選拔副科級領導干部,除專業性、結構性崗位外,80%要具有鄉(鎮、街道)工作經歷的干部,沒有鄉(鎮、街道)工作經歷的,要采取任職、掛職、駐村等方式豐富經歷,接地氣”。

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長、甕安縣委書記蔣映生(左一),甕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屈芳(右二)在建中鎮調研干部人才工作。(甕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變“上補”為“下補”。以往在科級干部的培養方式上,更多的是走出去或走上去,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甕安縣委提出對科級干部的培養要多接地氣。在專題聽取縣委組織部《屆中班子專項調研報告》后,甕安縣委明確強調機關正職人選必須從鄉鎮比選,縣直機關副科長級干部中缺乏鄉鎮工作經歷的干部,按照分批逐步、人崗相適的原則調整到鄉鎮任職;對在鄉鎮任實職10年以上的干部,結合實績情況,調整到機關任職或“改非”。
變“下派”為“選調”。擬制《甕安縣關于開展年輕干部“一線培養工程”的實施意見》,明確年輕干部的培養必須到農村基層一線、重點工作一線、經濟一線、信訪維穩一線“蹲苗”鍛煉,在同等條件下,一線干部優先培養選拔。2014年9月,32名機關干部經公開面試選調到鄉鎮工作,2年選調期間組織人事部門將進行跟蹤了解,表現優秀者可優先進入后備干部庫或優先提拔使用,選調期滿申請回原單位的可按程序辦理,截至目前,選調干部中已提拔5名。同時,在“黨校、高校、廣州花都對口幫扶單位、基層”四位一體的培訓模式中,重點傾斜鄉鎮,僅2014年選派161名鄉鎮干部到發達地區或高等院校進行培訓,占比達54 %;選派27名鄉鎮干部到州以上國家機關和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占比達58%。
著力把“人事權下放”作為激活鄉鎮的“第二切入點”。針對鄉鎮反映“責任無限大,權力無限小”、“說沒人聽”的問題,甕安縣重點從人權和事權上進行改進。
科級提名權下放。出臺《甕安縣科級干部選拔任用醞釀辦法(試行)》,該辦法對全縣科級干部初始提名的范圍、程序作了詳細規定。其中就鄉鎮班子副職及其他副科級職位的提名權下放進行了闡述,鄉鎮班子副職由鄉鎮黨委以書面形式提出提名人選,縣委綜合甄選統籌決定;對班子以外的其他副科級領導職務人選,在經資格條件審核后,原則采納鄉鎮黨委提名。
股級審批權下放。出臺《甕安縣關于進一步完善鄉(鎮)黨委領導班子工作機制的意見》,明確將中層干部任免權下放到鄉鎮黨委,實行備案制。為確保干部審批權限下放能接住、能接好,2014年制定出臺《甕安縣組織工作規范化建設實施方案》,對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黨員發展管理,特別是干部的選配監管和資料的保存歸檔進行具體規范;并在鄉鎮設置副科長級的組織部長,進鄉鎮黨委,主抓干部和黨建工作。
行政管理權下放。以轉變職能、增強效能為重點,結合行政體制改革,依法賦予鄉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增強其發展內生動力。按“簡政放權、擴權強鎮、提升服務”的原則反復梳理、反復研判,形成涉及18個部門的7大類202項管理權限“權力清單”下放鄉鎮,其中,行政服務20項,行政許可36項,非行政許可39項,行政監督檢查12項,行政征收1項,行政確認5項,行政處罰130項;各相關部門及時指導、培訓和監督,以確保權限下放得到確實保證;同時,在一般預算收入分成比例、財政收入超收返還、規費和土地出讓金留成等方面向鄉鎮傾斜。
2014年縣以上表彰宣傳鄉鎮干部48名,占全縣總表彰人數的56%,其中受表彰的13名干部得到提拔任用。
甕安縣著力把“環境傾斜”作為激活鄉鎮的“第三切入點”。
在工作模式上大膽探索。實行“區鎮合一”模式,圍繞機構設置、職能厘清、人員整合對銀盞鎮和開發區進行反復調研,緊扣“有利于隊伍建設、有利于持續發展”,按程序整合了開發區與銀盞鎮的機構、職能和人員;實行“鎮園合一”模式,在2012年和2013年率先完成23個鄉鎮撤并工作的基礎上,2014年圍繞“擴權強鎮、服務農村、各具特色、符合實際”對鄉鎮進行綜合分析,在撤并后的13個鄉鎮(街道)設立工業、農業、文化或旅游的產業園區,分別設立黨工委和管委會,鎮園領導交叉任職。
在工作待遇上重點傾斜。實行“職務職級雙軌”管理,出臺《甕安縣關于切實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甕安縣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連續任職經考察優秀的可享受主任科員或副主任科員的待遇,截至目前鄉鎮有43名干部按程序考察享受相應職級待遇。實行“鄉鎮津貼”,明確從2015年1月起,對在鄉鎮工作的在職在崗工作人員發放鄉鎮工作津貼,經費由縣財政承擔,具體標準為每月人均200元;并在年度考核評優比例、專業技術人員職務晉升給予傾斜;同時,將鄉鎮干部周轉性住房納入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目前各鄉鎮建公租房2817套,其中已建成1044套。實行“家庭關心”,明確夫妻雙方均在鄉鎮工作10年以上,且其中一方任鄉鎮黨政正職主要領導3年以上,或任黨政班子成員5年以上的,可以申請將領導干部的配偶調入城區工作。
在工作實績上大力宣傳。堅持抓典型、育典型,大力總結表彰鄉鎮干部先進典型,發揮“撥亮一盞燈、照亮一方人”的典型效應。2014年縣以上表彰宣傳鄉鎮干部為48名,占全縣總表彰人數的56%,其中受表彰的13名干部得到提拔任用。
牽一發動全身,功一時利長遠??傮w來講,通過三大“維度”的精準切入、定點探索,甕安縣“突出基層、突出實績、突出公認”的“風向標”已樹立。各級干部特別是鄉鎮干部干事的熱情明顯提升,干部隊伍建設呈現三大新常態:有鄉鎮經歷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新常態;到鄉鎮鍛煉成為干部能力提升的新常態;做鄉鎮干部成為干部崗位選擇的新常態。正如一名鄉鎮干部所說:“縣委‘年齡不是問題、學歷不是關鍵、實績擺在首位’的用人導向,讓鄉鎮干部‘事業上有奔頭、政治上有盼頭、生活上有甜頭’……”(作者單位:甕安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張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