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姚源清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顧風雨兼程。”多年來,無論是從事科研、自主創業還是回報家鄉,楊清華始終不忘初心,無怨無悔。
一件黑色呢子大衣,配以米色圍巾,無論從衣著還是談吐上看,楊清華都很難讓人把他跟“工科男”“博士男”聯系到一起。
2014年9月,貴州省2013年度“‘百千萬’人才工程”人員名單出爐,楊清華入選首批“百人領軍人才”,成為其中最年輕的入選者。
“我更喜歡明天是未知的,而不是不斷地重復今天。”說這句話的時候,楊清華眼里閃過一絲得意。“這可能與我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冒險精神有關。”楊清華并不介意別人用“不安分”等字眼來形容自己,相反,對他來說,生命就是一段充滿探索、不斷挑戰的旅程,其中雖然不乏艱辛,但卻蘊含無限的樂趣。
20年前,楊清華高中畢業并考入清華大學,成為凱里市凱棠鄉第一個清華大學生,在家鄉轟動一時。當時包括家人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楊清華畢業分配工作后,家庭條件即能得到改善。然而,在楊清華看來,清華大學只是一個開始,本科畢業后,他并沒有如家人所愿就業,而是選擇了繼續讀研,后來又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
“人們可能認為這種選擇有些自私,但無論對家庭還是自己,我都希望有一個質的改變。”因為家境的貧寒,楊清華從小就體會到貧窮和落后的痛楚,而當時繼續深造的選擇,讓楊清華背負了更大的壓力,可他并不后悔。
2005年6月,在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后,楊清華留任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先后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碩士生導師。在此期間,他致力于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先導工藝技術及其可制造性技術的研究,承擔和參與國家、院部級、研究所級的項目10余項,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余篇、獲得專利15項。
雖然科研生活有序而穩定,但楊清華明顯地感覺到,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當看著教授們不斷重復著申請項目、發表專利、帶研究生,他突然對未來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如果明天還是這個樣子,我會感到恐慌。”
導致楊清華開始審視自己的原因還有一點,2002年父親的突然逝世,對他的心靈造成極大的震撼。面對生命的消亡,他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何在?如何體現人生的價值?
鑒于此,本文以張家界市世界地質公園為研究區,選取生態足跡法作為研究方法,通過對該地質公園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四個時段的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大小進行測算,運用生態盈余指數及生態壓力指數對將張家界市世界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現狀進行科學測度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預測其未來2020年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論文的研究將為張家界市世界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建議,并為類似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楊清華一直在尋找答案。
2009年對于楊清華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一年,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推進科研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楊清華第一時間響應號召,主動申請前往江蘇聯合創業,聯合投資人和地方政府在江蘇省昆山市注資創辦昆山光微電子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楊清華對企業、產品和市場了解甚少,“教授辦企業”的角色轉換更讓他感到難以適應。楊清華用一個風趣的比喻來形容其中的差別:“如果說教授奉行的是‘大爺哲學’,那么企業家們則是‘孫子哲學’,前者往往喜歡把自己載得太高,而后者秉承的是客戶是上帝的理念。”
毫無疑問,對于大學畢業后十余年間一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楊清華來說,這樣的轉變難免帶著痛苦和糾結,但通過與外商和企業家不斷接觸,楊清華逐漸打開視野、拓展知識,并在創業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動力,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在江蘇三年,楊清華帶領團隊研制出了國內第一款基于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FPA非制冷紅外成像焦平面芯片和紅外成像儀,協助參與籌建江蘇省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并獲得了江蘇省昆山市創新創業人才獎。擁有良好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加上豐富的從企經驗,楊清華有了更為自信也更為大膽的想法——自主創業。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2012年初,楊清華辭去了中科院的工作,開始著手撰寫商業計劃書,并多次往返杭州、上海等地融資、考察。與此同時,他還充當夢想的說客,不斷廣納賢才,說服業界同伴加入團隊,一道開啟人生的新征程。2012年7月,楊清華帶領六個人的創業核心團隊在北京成立中科漢天下電子有限公司,致力射頻/模擬集成電路芯片、SOC系統集成芯片、MEMS射頻濾波芯片,以及物聯網核心技術芯片及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推廣。
雖然屬于高新技術行業,但公司成立之初并不順利。技術團隊有了,資金還得靠融資解決,為了給天使投資人信心,創業初期及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楊清華主動不拿工資。面對著家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以及各種質疑和異議,楊清華沒有氣餒,用他的話來說:“華山只有一條道,踏上了,就只有義無反顧地往前走。”
也許,最能表達楊清華志向的,正是中科漢天下“臻善吾芯,心濟天下”的宗旨。對此,楊清華很是滿意。這得益于他從小喜愛閱讀文史書籍的習慣,“有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
在外闖蕩多年,楊清華一直心系家鄉的發展。2012年4月,當他了解到家鄉凱里正在實施凱麻同城化建設后,當即帶領團隊回鄉考察。通過深入了解凱里片區產業布局發展狀況,楊清華敏銳地意識到家鄉高端產業發展的薄弱,并毅然決定在凱里經濟開發區投資興辦物聯網企業。
“回鄉創業的初衷和目的,是想給家鄉產業轉型升級盡些綿薄之力。”楊清華說。同年9月,貴州中科漢天下電子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隨即公司總部由北京遷至凱里。與此同時,投資建設物聯網科教產業園,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了一期項目建設和生產設備的安裝調試,2014年3月正式投入試生產。
“就目前來說,國內做類似產業的團隊也就幾十家,在貴州,我們應該是第一家做核心產品的。”對于企業和產業園未來的發展,楊清華滿懷信心。經過兩年的發展,中科漢天下電子有限公司的射頻前端等低功耗高頻芯片大批量生產,在CMOS射頻功率放大器、砷化鎵、低功耗電路領域獲得20余項專利,產生了不小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中,國內首款GSM CMOS射頻前端芯片自2013年4月投放市場以來,銷量已突破3.5億顆,銷售額突破3億元,市場占有率超過50%,位居全球第一。2014年6月,公司被貴州省經信委、科技廳等部門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貴州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獎”。

憑著勇于進取的精神和熱愛桑梓的情懷,楊清華正向“臻善吾芯·心濟天下”的夢想步步走近。圖為楊清華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作為返鄉創業的“領頭雁”,在企業建設發展的同時,楊清華始終銘記社會責任。近兩年來,他積極協助凱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招商引資,先后引進了智慧城市通卡、晨鳴電器、巨象和合智能科技等10個項目落戶物聯網科教產業園,同時發起成立黔東南州青年創業促進會,籌建黔東南州物聯網產業聯盟,并依托人力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為推進凱里科技創新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平臺和資源。此外,楊清華還通過企業、個人的力量,聯合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同行業人士,對黔東南山區的孩子和學校進行捐助幫扶。
提及未來,楊清華不掩雄心,“爭取3到5年內打造一家半導體行業的上市企業,把企業做強做大,惟其如此,才可能有能力和實力帶動更多的群體,從而回饋地方經濟建設。”也許,這正是楊清華對中科漢天下“臻善吾芯·心濟天下”宗旨的最好
詮釋。(責任編輯/姚 遠)
記者:作為企業管理者,您認為什么樣的企業理念比較重要?
楊清華:我認為開放和共享的理念尤為重要,因為這個社會已經不是閉門造車的時代,它更多講的是資源整合,而開放和共享,就是要敞開心胸,接納不同事物,并且在資源上有所共享,從而實現互相進步、共享未來。事實上,這也是企業自信的一種表現。
記者:閱讀文史書籍有什么收獲?
楊清華:對理工科出身的人而言,閱讀人文、歷史方面的書籍一方面可以互補,另一方面也可以學以致用。比如我們看漢朝歷史,為什么西漢早期治國時采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而到漢武帝國家富強時則提倡獨尊儒術?這里面的區別我認為值得思考,對企業管理上或多或少也會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