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良品
2014年初,黔南農信社創新開辦“金融夜校”宣傳“信用工程”、普及金融知識、解讀政策法規、傳遞致富信息,全年共舉辦“金融夜校”4118場次,培訓人數30.12萬余人次,覆蓋全州99個鄉鎮、1222個自然村。
“普惠金融”需求最強烈的群體是農民,最難開展的地方是農村,最難面對的是“三農”。為引導農村群眾掌握應有的金融知識,充分運用金融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加快致富步,2014年初,黔南州12個縣(市)農信社(農商行)在省聯社的領導下和安排下,創新開辦“金融夜校”宣傳“信用工程”、普及金融知識、解讀政策法規、傳遞致富信息。2014年初至12月末,黔南農信社共舉辦“金融夜校”4118場次,培訓人數30.12萬余人次,覆蓋全州99個鄉鎮、1222個自然村,占自然村寨總數的95%。
黔南州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境內有漢、布依、苗、水、壯、侗等37個民族,全州12個縣市中有6個屬國家重點扶貧縣,全州人口 80%分布在農村,貧困人口達88萬,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基礎金融服務缺乏、農民知識水平較低。
作為地方支農主力軍,2009年,黔南農信社率先在全省實現鄉鎮網點全覆蓋,提前完成中央提出的“確保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的目標。然而,由于受鄉鎮分散、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約,黔南州廣大農村群眾缺乏金融知識和誠信意識,缺少脫貧致富的方法和動力,很多農戶不懂得如何使用“惠農取款村村通”這一惠農便民工具,大量業務依然要跑到鎮上或縣城信用社網點辦理,既使得“村村通”很多功能閑置,農信社營業網點柜面壓力加大,又增加了農民群眾辦事成本。因此,普及金融知識迫在眉睫。
“農村是金融服務最薄弱的環節,農民是金融知識最缺乏的群體。”近年來,針對農村金融知識缺乏這一現狀,盡管各級農村工作機構、部門嘗試以多種形式普及金融知識,但由于方式方法沒找對,群眾參與少,宣傳效果不佳。2014年初,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黔南農信社結合農村群眾作息規律,抽調業務骨干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開辦“金融夜校”,嘗試逐鄉、逐村、逐寨面向廣大群眾普及金融知識,傳遞致富信息,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地方黨政、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黔南審計中心(原辦事處)在省聯社的指導下,積極總結前期試點和工作經驗,制定了黔南州金融知識普及“三年規劃”,進一步完善“金融夜校”活動機制,建立專職講師隊伍,并以進村放電影、組織文娛活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金融知識,提高農村群眾對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認識運用。
“金融夜校”均做到內容、培訓和流程“三統一”。明確授課內容,包含支付結算、信用工程創建、“惠農村村通”、金融產品、假幣識別、非法集資、金融詐騙、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投資理財、致富信息等方面知識;做好管理人員、基層員工、村支“兩委”三級培訓,抽調業務骨干分組巡回宣講,確保授課質量;制定實施方案,明確“金融夜校”的組織實施、培訓流程、主要課題、階段任務、宣傳重點及工作要求。
在活動中,黔南農信社各行社工作人員講群眾聽得懂的話,講身邊人、身邊事,由淺入深,通俗易懂。針對聽不懂漢語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村寨,農信社工作人員還采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雙語”方式進行上課,每堂課均形成參考教案,明確重點教學內容。宣講的金融知識方面,主要有存取匯轉貸業務、反假幣、反洗錢、非法集資、金融風險防范、新農合、新農保等業務知識宣傳培訓;電子業務方面,主要針對“村村通”自助終端機具使用操作演示,信合卡密碼保護、用卡安全知識,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申請及操作演示;“信用工程”創建方面,主要宣傳創建信用村組、信用鄉鎮的意義,評定信用農戶的好處,如何提高授信等級及額度及辦理“致富通”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等相關知識;創業致富方面,主要為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致富提供信息,包括如何理財、優化現有資金使用方式和對市場形勢、用工價格進行科學合理分析等。
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滿足“三農”發展需求,不僅要積極推進“三大工程”,提供有效信貸資金支持,更要幫助廣大農民群眾用好用活信貸資金。要做到這一點,普及金融知識是關鍵。在“金融夜校”培訓中,黔南農信社各行社不斷深化內涵,拓展范圍,在向廣大農村群眾傳遞致富信息,講述致富故事,教授致富方法的同時,還積極幫助他們知法、守法、講誠信、換思想、尋對策、求發展,實現了“一舉多贏”。
“我在農信社申請到小額農戶貸款10萬元做起百貨生意,還學會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現在生意越來越好了。”貴定縣云霧鎮小普村村民劉林通過參加“金融夜校”,貸款開起小賣部,解決了一家人的生計。黔南農信社在“金融夜校”上結合具體的精準扶貧項目,對農戶、小微企業、城市低收入群體進行必要的金融知識、生產技能、經營管理知識、專業技術等培訓,增強了群眾對資金的有效需求和自我發展能力。
自“金融夜校”開展以來,農村群眾金融意識不斷增強,農村資金歸集率逐漸提高。黔南農信社儲蓄存款增加30.5億元,資金組織逐漸“回暖”;通過“金融夜校”對電子業務的推廣,農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和電子終端的頻率提高,許多外出農民工養成了使用信合卡進行資金匯兌、轉賬、存儲的習慣。2014年以來,黔南農信社已為農戶免費辦理信合卡87850張,全州“村村通”活躍率達100%,機具替代率達33.57%。
三都縣聯社信貸員在“金融夜校”現場向農戶宣傳信合卡的使用方法(黔南農信社供圖)
受益的不止是群眾,在“金融夜校”培訓中,作為主要授課人員,黔南農信社干部員工通過走上講臺,業務素質得到大幅提升。黔南農信社通過將“金融夜校”與全轄“十百千”人才培養計劃相結合,培養了一批知識水平較高、業務能力較強和綜合素質過硬的業務骨干、營銷精英和后備干部。
參加培訓的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還沒上課之前,我以為就是走個過場,講的那些東西很高深,上了課以后才發現,講的東西都很實用”。據農信社工作人員介紹,金融夜校的上課內容不局限于基本的金融知識,還有電子業務方面,比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的申請以及評定信用農戶的好處等等,學到的知識都能用上并且十分貼近生活,群眾學得不亦樂乎。
部門間的協作是“金融夜校”能成功開辦的重要原因之一,黔南農信社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街道辦事處、村支“兩委”溝通聯系,邀請鄉鎮分管領導、包村干部、當地派出所、供電所、文化站等參與授課。例如派出所結合宣傳資金及用卡安全,引導群眾樹立安全意識;供電所結合電費收繳業務,宣傳農村用電安全,信合卡刷卡繳費等;文化部門則通過通過“送電影下鄉”、文藝匯演等方式,強化農信社企業形象宣傳,增強群眾對農信社的依存度。
“金融夜校”扎根農村貼近農民,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體現,是發展普惠金融、實施精準扶貧的有效舉措,既有效提高了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宣傳效果,增強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又將“普惠金融”理念真正落到細處實處,更好地服務和支持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對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服務變革,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了一條很好的路徑。
在繼續鞏固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黔南農信社將進一步完善機制體制,不斷深化內涵拓展外延,力爭讓“金融夜校”這一惠民、利企、助發展的創新舉措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作者系貴州省農村信用聯社主任助理,黔南辦事處黨工委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