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丨歐陽自遠 采訪整理丨吳文仙

歐陽自遠近照。(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承擔著一種歷史使命、國家責任。除了科學研究,專注于自己的研究任務之外,對整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認為科學知識傳播和科學研究同等重要,科學傳播是科學家的責任,是科學家不應該推托的一種義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讓中國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通過創業和創新,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打造不熄的引擎,順利應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挑戰。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更加需要大眾科學素養來作為支撐。因此,我們要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為科技創新發展夯實堅實的基礎。
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承擔著一種歷史使命、國家責任。除了科學研究,專注于自己的研究任務之外,對整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科學家不要把自己關閉在與世隔絕的“象牙塔”里,把科學當成你欣賞的花瓶,而要讓更多的公眾理解,改變他們的生活,改變他們的未來,這也是科學家的責任??茖W工作者需要通過科普活動為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道德,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多年來,我一直在呼吁我國要從觀念和制度上真正開始重視科普。2005年開始,平均每年我都要完成四五十場科普講座??破罩v座不僅要傳播科學知識,喚起大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尤其是喚起孩子和年輕人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追索,更重要的是傳播一種國家的需要和對國家的忠誠,傳播一種科學的思想、靈魂和道德。我樂意從事讓公眾理解科學的事情,做科普報告、寫科普作品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需要教育下一代,讓他們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有益于提高他們的素質。國家提倡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就是為了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對于青少年來說各種文化、科學、教育和道德知識是不可或缺的,這將有益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直以來,我國的科普狀態是口頭上喊得響亮,但實際成效卻非常小。原因首先是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科學傳播對于民族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在科技界,科普往往被看作在科研上沒前途的人才去做的,在一些有成就的科學家看來,科普是小兒科,做了丟人。
就中國的科研經費來說,無論是國家的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項目、“863”計劃、“973”計劃,還是重大基金研究項目,都沒有科普的經費,這真是很遺憾的事情。航天是最能激發公眾興趣的科技領域,希望全社會都能重視和加強這方面的科學普及工作,這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次,我在提交一個科研項目時,申請將科研經費拿出3%,用來把研究成果做成光盤和科普書,擴大科研成果意義的傳播,但卻沒被通過。寫科普書不算科研成果,在中國做科普是很艱難的。
歐美國家的科研項目卻不同,甚至美國總統講航天計劃時,都要在最后加上一句,要激勵青少年探索宇宙的憧憬。歐美國家非常重視科普,很多特別優秀的科學家會去寫科普作品,并將這看作神圣的責任。而我們很多好的科普作品都是翻譯自國外的。而且,我們更偏重實用的知識,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科學內容太少了。
要改變國內科普的現狀,我認為先要從觀念上扭轉。我們所做的科研工程,到底有什么意義,在科學技術上能帶來什么進步,必須向公眾交代清楚,而不只是公布圓滿成功就結束了。我們花的錢是老百姓的,研究成果也必須要讓公眾知道,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繼續支持。所以月球探測,我堅持一定要培養一支科普隊伍,把科研成果向公眾傳播。
除了觀念的改變外,制度上的改進也是必須的。能不能規定每個研究項目都要拿出一部分經費來做科普?對于這個問題,我已經呼吁了十多年了。
科普的內容也應該有針對性。比如,我覺得現在有兩大類問題就嚴重缺乏科普,一類是國家的重大方針決策需要科普來充實,如“一帶一路”;另一類就是全國爭論的焦點問題,比如轉基因食品、霧霾等,現在都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于這些問題,不應該去指責提出質疑的人,而是應該積極面對公眾,科學家組織起來把問題弄清楚,然后對公眾解釋明白,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公眾。我認為這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值得高興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3月18日,中國科學院宣布與中國科學技術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中國科學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將通過開放科研設施、創作科普產品等舉措推廣科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科學文化支撐。過去我們對科普工作提的意見和建議,《意見》都有了明確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責任編輯/朱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