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桂杰
(滿洲里日報社 內蒙古 021400)
在辦報的過程中,對宣傳效果的忽視會導致宣傳打折扣。出版過程中既要提供新聞,又要進行宣傳,這是報紙的兩大基本功能,這兩者是相互交織又相互區別的,新聞主要是提供信息,而宣傳則是提供觀念。
就宣傳而言,是指宣傳者通過解釋和分析新聞事實,傳播自己的觀點來影響受眾的行為,也就是說,編輯的目的是傳播觀念,讀者的目的是獲得信息,這必然要產生矛盾,那么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應該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把新聞和宣傳結合起來,用新聞事實作中介來傳播觀點,即把觀點寓于事實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接受這一觀點的影響,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滿洲里日報》曾經刊用一篇文章《當錢像雪花飄來時》,就是這樣的好新聞,編輯也在這方面注意了宣傳效果。新聞中一個外地婦女來滿洲里鐵路交接所辦理業務,當她走下橋時,手中裝錢的紙袋不慎跌落,沒有打捆的錢隨風飄散,人們在大風中追著飛舞的像雪片似的鈔票,你三張、他五張地送到失主手上,最后竟一分不少,這一新聞宣傳了口岸文明新風,展示了全國文明城市的形象,弘揚了邊城人民崇高的道德風尚,使指導性寓于可讀性之中。
新聞的指導性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中起作用的,但有時也要求我們的報紙報道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抓具有震動性的典型,使讀者接受我們宣傳,如抓職業道德、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宣傳就是這樣的新聞報道。文章引題:付出昂貴的藥費卻換不來真正的治療。這個新聞一經刊發,在社會上就引起很大反響。
既然宣傳和新聞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那么新聞應真實,使人讀了可信;宣傳要有說服力,能夠贏得人心,因此我們要在新聞實踐中遵循宣傳的規律,努力探討提高宣傳效果的路子。筆者在工作中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防止片面性。我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不能忽左忽右,搖擺不定,不能使我們的宣傳今天打昨天的明天又打今天耳光,自己立了又反對;推廣先進經驗、先進技術時,不能不講時間地點搞一刀切;宣傳形勢時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局;宣傳英模人物時,不能只講革命精神而忽視科學態度,把無知蠻干當成改革與拼搏,把英模變成沒有七情六欲,不能可敬、可親、可信。
二、減少宣傳味。強行灌輸加上空頭說教加上八股味的報道,使人讀了倒胃口,也不能把新聞標題作成政治口號,造成千題一面,更要預防標題黨,只是為了吸引眼球,而脫離了新聞本身,也不能把新聞寫成通篇充滿政治術語或時髦話的堆砌,或用大字眼描述小事物,而應用具體生動事實把新聞托出來。
三、防止圖解政策。那種用事實印證政策,根據意圖找材料專寫觀點加例子的報道是強扭角度的宣傳,這種宣傳往往蒼白無力,起不到教育人的目的,還會造成孤證、偏頗,導致新聞失實。
四、防止以指令代替指導。新聞是以自覺接受為前提的,它不能強行命令,只能以平心靜氣地談心來引導讀者。切記,受眾不是任人傾倒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獨立思維的人。我們應學會把黨的綱領路線化為簡單的、具體的、形象的、親切的宣傳,使群眾切身感到你是代表他們利益和要求在說話,以此取得較高的宣傳效益。
宣傳是一種客觀現象,有著自己的規律與特性。我們除了加強宣傳藝術和宣傳對象的探討外,還應對宣傳內容本身加以研究,去研究宣傳事實本身包含的有利于傳播者能夠證明和說明自己政治主張的宣傳價值。我們對宣傳價值概括了五個標準,作為衡量這一價值的尺度:(一)一致性。宣傳的口徑要與黨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性,并進行深度挖掘。(二)針對性。即社會上一部分人對黨的政策理解不夠的問題進行宣傳,針對一些人的活思想去解決問題,針對性越強,宣傳價值越高。(三)普遍性。宣傳的具體事實從抽象到具體,從個別到一般的現象,具有普遍意義。(四)典型性。即在很多具體事實中選擇具有典型意義,能集中表達傳播者思想觀念的事實,方有宣傳價值。(五)時宜性。選擇適當的時機,恰到好處的宣傳,才能取得宣傳的最佳效果。■
報紙出版工作選編.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編.2版.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