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楊
(黑龍江日報攝影部 哈爾濱 150010)
新聞攝影,是構成新聞要素的必要補充,是對正在進行中的新聞動態,采取攝影的方式,以期還原新聞事件原貌,在真實的前提下,通過攝影者及被訪者的自身態度,話語,對信息進行加工,升華等,從本質上說,新聞攝影是真實條件下的“再創作”。毋庸置疑,真實才是新聞攝影的核心要素。
新聞攝影,需要存在于硬件設備的存儲中(相機,攝影機等),也依賴于后期潤色加工處理。無形當中這也就產生了矛盾性:是尊重事實,還原真相,還是適當美(丑)化素材。正是在這種矛盾中,新時代條件下的新聞,呈現出褒貶不一的大眾態度。
正是由于新聞攝影的完成需要外在設備與后期制作的結合,因此衍生出不一而足的各種隱憂:真正肩負行業使命的新聞人員會努力把握素材的原創與加工,而不良新聞工作者則以真實素材為藍本,杜撰編造出違背事件本意的虛假信息,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诖朔N擔憂,我們有必要正視新聞攝影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實,各種數碼設備,如手機,DV等,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備品”,另外,網絡技術的成熟,使得以前新聞機構采集新聞的軟件素材變得不再一家獨享。足不出戶觀世界,也已成為可能。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是否能堅持道德操守,正確恰當地表達所聞所見,就成為擺在多媒體時代下的重要課題。也正是多樣化,大眾化,導致了新聞作品的良莠不齊。大多數的虛假新聞就是產生于普通人手中的攝影裝備,或以刪減,或以剪切的方式創造出觀點不明,事實不真的新聞素材。人們如何把握好手中攝影器材的“焦點”成為影響數字時代新聞攝影真實性的重要因素。
放棄了新聞事件的真實,隨機,而刻意營造出新聞背景,事實條件,便是新聞攝影中的刻意創造。典型案例就是當年的“華南虎”事件。這種經過各種裝飾,強制各方面要素同時滿足新聞攝影的做法,既是對新聞屬性的踐踏,也是對受眾的輕蔑。另外,我們也應當看到,滋生這種虛假新聞的土壤依然存在,有買就有賣,這也是由新聞與市場的特殊關系所決定的,需要政府出手協助整頓。
此外,新聞攝影的失真性也普遍存在,這種失真性不僅體現在普通大眾的作品中,在相關嚴肅的新聞單位(如電視臺)也呈抬頭態勢。虛假購物廣告,體現出了失真新聞的兩個惡習:①信息模糊不明,各要素刻意重組;②“觀眾”充當消費者,“托兒”橫行。
市場調節與政策引導相結合,制定細化管理規定,對為追求經濟效益而歪曲事實,刻意逢迎的新聞作品采取屏蔽處理的方式,通過機構監管與輿論監督齊抓共管的方法,凈化新聞市場,把握新聞本質。
一線新聞工作者是新聞報道的主體,是把握時代脈搏最準確的一雙手,理應做到行業自律自愛,杜絕引誘拉攏,始終站在真實一邊,用肩上的攝像機,手中的話筒,還原事件原貌,謳歌高貴品質。
加強獎懲建設,也是增強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可行之路。可以借鑒國外新聞機構的先進管理理念,對涉假新聞,一經發現,取消相關從業人員的資格,并做好行業內通報工作,從源頭上進行新聞整風。對新時代下出現的新舉措,新形象進行客觀真實報道,而產生良好社會影響的,給予獎勵鼓勵,使新聞行業形成真實上進的風氣。
除了專業新聞機構,普通大眾也日益成為新聞主體的創作者,消費者,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面前,去偽存真,需要相關專業機構的疏通指引。鼓勵展現真善美的優秀新聞,對相關優秀作品及時選送電視臺,塑造大眾正確積極的新聞觀。
新聞,貴在真實,無論數字時代新聞攝影如何飛速發展,追求真實,倡導準確,都是新聞攝影的應有之義。只有秉承正確的新聞觀,才能創造出真實可信的優秀作品。■
[1]陳恒.淺談新聞攝影的藝術性[J].法制與社會,2009,(17):245
[2]郭振東.論數字時代的新聞攝影[J].青年文學家,2013,(14):185
[3]劉京京.淺談輿論導向與新聞攝影工作[J].江蘇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1,(7):132-133
[4]周軍.數字時代對新聞攝影的影響[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7):14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