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令(西藏社會科學院科研管理處 西藏拉薩 850000)
?
“民族走廊”引領藏區文化交融發展
王文令(西藏社會科學院科研管理處西藏拉薩850000)
摘要:藏區文化具有豐富而久遠的歷史文化,加強西部藏區文化交融,有利于文化之間的取長補短,積極發揮“民族走廊”引領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民族走廊;藏區文化;交融
中國西部的川甘青藏走廊地帶,是指沿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橫斷山脈,以及這里的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南北流向的水系所形成的一條上起黃河上游甘青地區,中經藏區高原東緣和川西高原,南抵滇西北高原的縱貫南北的狹長地帶。自古以來,史籍文獻中便有大量關于古代民族沿這一走廊地帶遷徙活動的記載,因而被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家稱之為中國西部最為重要的“民族走廊”,歷來受到重視,也成為研究的熱點。而民族走廊的典型之廊就是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1.傳統價值觀念在藏族社會內部仍是主流
從人口基數來看,藏族人口占據了區內的主要部分,以拉薩為例,82%的戶籍人口為藏族。藏族人口中,農牧民又占了絕大部分。從整個經濟結構來看,傳統農牧業仍占主要比重,工業特別是現代產業比重極低。從經濟文化來看,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決定了藏區主流社會仍然處于傳統社會,傳統生產文化仍然在藏族社會內部占據主流。從生活文化來看,盡管藏族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僅限于少數幾個城市,即使在這幾個城市,本民族的傳統還是基本上得以保留,當然可能日常運用的頻率不如以前那么高。比如在節日期間身著藏裝依然是傳統的時髦。從就業取向來看,雖然有少數藏族孩子在區外,國外接受教育后沒有回藏區,但大多數藏族年輕人還是選擇回藏區就業和生活,在中國所有省區中,藏區勞動力外流的現象最少,除了氣候適應等原因,傳統價值觀念崇尚是讓他們留在藏區的重要因素。
2.藏族群眾多多少少接受了一些現代生活方式
從衣食住行和消費來看,藏族群眾特別是年輕人,城市居民,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群體,從事非農生產的群體更多地接受了現代生活方式。在拉薩的漢族等其它區內少數民族餐館中,經常可以見到藏族的身影。在一些洋式快餐店中,也不乏藏族群眾光顧。現代的時尚服飾也廣為藏族群眾青睞,一些現代飾品也同樣扮靚了他們的生活。房屋裝修方面,藏族群眾完全不拘一格,按照自己的文化喜好,傳統裝飾保留的同時,也吸納了大量現代裝修元素。藏族是一個對文化感受特別敏銳的民族,在將現代文化融入傳統格局方面可謂匠心獨具,他們的家庭裝修既傳統又現代。
3.完成非農轉化的城市化居民及城市流動勞動力逐步接受工業文明薰陶
在藏區的現代餐飲業中,常常可以見到藏族服務員的身影,他們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風,敬業精神,服務客人的規范程度讓人不敢想象他們來自落后的農牧區,一兩年前他們還在過著靠天吃飯,得過且過,靠老天伺候過日子的生活。同時在藏區的許多新興工業項目現場,藏族工人往來穿梭,在漢族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的帶動下,技巧嫻熟,整個工作有條不紊。要不是拿掉安全帽,脫掉工作服,還真讓人以為他們來自內地,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完成非農轉化進城后的藏族群眾主要從事第三產業和工業、建筑業,近年隨著旅游業的大發展,旅游從業人員日漸增多,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藏族導游。藏族群眾還從事旅游創業投資,如開辦了大量富有現代氣息的家庭旅館,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除傳統意義上的旅游者,還包括背包族,騎車族,汽車族,年輕人群等。
4.廣大農牧民商品意識逐步增強,商業文化氣息逐漸濃厚
在調研中得知,以往藏區農牧產品的商業條件極差,有農牧民趕著一頭牛從偏遠的昌都到拉薩賣,幾十天時間連回去的路費都湊不夠。商品貿易條件差使農牧民無從開展商品貿易,經濟發展的保守觀念由此形成。隨著自治區政府提出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農牧區加快了商品經濟的建設步伐,除不斷完善商品交易平臺,建立區內的貿易批發市場和集市,邊境的貿易口岸和互市,還大力發展農牧業合作社,合作經營組織,第三方商品貿易組織,幫助農牧業產品的外運和外賣,同時加快農業生產資料的農牧區內運和普及。隨著商品貿易條件的改善,藏區農牧民普遍增強了商品意識,積累了市場經營的經驗,增強了市場競爭的信心。整個農牧區的落后農業開始有了向現代農業轉化的勢頭,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增加,封閉的農耕文化開始向現代農業文化,農產品商業文化轉變。
5.藏族文化也對區內其它少數民族包括漢族產生影響
在當前拉薩的商鋪和服務設施中,漢族等區內少數民族到藏族老板那里打工,藏族勞動力到其它民族企業主那里工作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促進了民族的交融,藏族文化也對其它少數民族產生了影響。在商鋪和商場的調研中,有不少漢族員工反映,他們來藏區后變得越來越守規矩,講誠信,因為他們日常見到的藏族群眾都很實在,甚至有個員工說,藏族老實到甚至你都不忍心,不敢欺騙他。藏族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區內其它少數民族還體現在許多地方,包括職業道德,對生活的態度,與人相處的道理等。對于當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漢族,在節目期間穿上藏裝,吃藏餐,也是一種新的時髦。
6.民族之間的包融和交融進一步增強
藏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間相互更加理解,彼此更加包容,相處更加和諧。比如在一些服務業公司中,藏族打工人員以往美容化妝時愛涂一點酥油,但當得知漢族同事對酥油氣味有些不適應時,主動改用其它美容化妝用品。漢族打工人員信教的人少,一開始很多人對藏族群眾的虔誠拜佛很不理解,但慢慢受其影響,開始更多了解藏區的文化和宗教,有時也隨同藏族同事到寺廟看看。雙語化對藏區的民族交融有重要影響。當前藏區藏語學習班的開班量也在增加,許多漢族服務業公司要求員工會藏語。許多來藏旅游的內地游客也喜歡行前學幾句藏語。同時隨著受教育水平提高,藏族人民的漢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語言溝通一下子接近了各民族的距離。
在藏區民族文化取得較大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藏區民族文化起步較晚、基礎薄弱,離支柱性產業的遠景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藏區民族文化普遍存在著規模偏小、布局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知名品牌缺乏、經營管理、文化創意人才匱乏等突出問題。今后,藏區必將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認清藏區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牢牢抓住藏區民族文化發展的新機遇,持續不斷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遺產,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破除文化發展的短板和瓶頸,努力發展特色民族文化,充分依托藏區化資源的優勢,以“民族走廊”為引領渠道,以資本為紐帶,以文化交流為平臺,以重大項目為帶動,實現集團化和集群化發展,精心打造一批既能代表藏區形象、體現藏區特色,又具有較高品位和營銷價值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步提升藏區民族文化的競爭力,不斷將藏區化產業的發展推向新階段,從而真正實現藏區化大發展大繁榮。具體推動藏區民族文化發展的對策建議如下。
1.轉變觀念,理順民族文化管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體制。積極進行體制創新試點,政府應轉變在民族文化發展中的職能、角色與管理民族文化的方式,既要加強宏觀調控、政策引導、依法行政、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又要與民族文化經營活動分離,減少對文化市場主體的行政干預,以便突出市場的地位,使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建議建立民族文化的負責、協調、管理機構。區、地縣應相應地成立由政府主管領導掛帥,文化、旅游、財政、發改委等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民族文化領導小組,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協調機制。小組下設民族文化發展辦公室,具體負責民族文化發展事宜,強化整體謀劃、政策研究、項目統籌、督促檢查工作,保證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具體化、發展民族文化政策措施制度化,以便各項目標任務切實落實到位,取的實效。
加大投入,夯實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要切實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建設的投入,逐步健全以城市標志性文化設施為骨干,以農牧區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書館尤其是農牧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要加強管理,配備好圖書、影像等適合當地情況和發展的文化共享資源,努力提高利用率。如圖書館、農家書屋等要配備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書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僅是陳列展出場所,還要擔當起教育農牧民的職責,充分利用文藝作品、理論研究成果的知識普及、輿論導向和興趣培養作用,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合理的文化消費觀,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思想基礎。健全民族文化統計體系和統計標準,細化民族文化發展的統計工作,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2.調整民族文化及產品結構,大力培育文化市場,優化資源配置
調整產業主體,推進規模經營。做大藏區的民族文化,就要從戰略高度對各類文化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調整民族文化及產品結構。文化產品的結構調整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注重市場導向,提高民族文化的市場適應力和市場占有率。以項目建設為載體,要注意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和藏區實際,積極吸收非公有制經濟,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民族文化發展新格局。鼓勵專業化協作,調整功能雷同的民族文化示范園區,根據資源、居民分布及市場優劣,構建合理的民族文化空間布局,繼續推進民族文化創意示范園區建設,提高集群化生產的規模和水平。鼓勵規模化經營,打破地區、部門分割和壟斷,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促進資本、人才、技術要素的合理配置,組建一批跨部門、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文化投資、企業集團,以逐漸替代政府充當文化市場主體的功能。如可以布達拉宮等某個著名景點為依托,建立某個景點旅游集團;或以某個地域空間為基礎,建立跨縣域的旅游集團。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行業帶動作用,通過政策、資金、稅收等,積極扶持民族文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各行業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組織結構。
突出優勢,發揮重點。著力發展基礎較好的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產業、文娛演出及現代傳媒、出版發行業,爭取以文化旅游、工藝美術行業為突破口,帶動相關產業的集體推進。為此,要加強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的聯合,推動文化事業單位由公益型、福利型向經營型轉變,大力開發有市場前景的文化旅游產品,形成文化旅游的系列產品。文化旅游景點的打造,要充分發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并使之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以拉薩為中心,兼及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形成縱橫交錯、星羅棋布的文化旅游網絡。繼續舉辦各種民族民間及民族文化節會,向國內外推介。此外,針對民族文化鏈較短等問題,應大力擴大產業規模、完善結構、提升檔次。在文化旅游、工藝美術業的龍頭產業的帶動下,順應產業發展的“族群規律”,實施“產業鏈聚集”戰略,整合文藝演出、文化娛樂、網絡影視、文化創意、動漫等相關產業,做長產業鏈,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規范文化市場經營秩序,提升民族文化服務品質。建立文化與旅游、工商等部門的聯合監管機制,開展聯合執法和日常監督檢查。依照法律規定和相關行業的規章,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抓住重點問題、關鍵環節實施監督。如在文化旅游業中,堅決打擊欺詐、脅迫旅游者參加計劃外自付費項目或強制性購物的行為;打擊導游司機私自收受高額回扣行為;打擊假冒偽劣旅游商品;打擊宣揚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產品和非法經營行為等。在出版業中,打擊宣揚封建迷信、色情、“藏獨”、“疆獨”以及邪教等內容。在網絡服務業中,打擊以色情、低俗、暴力等為主的游戲等。避免對文化資源開發的短期行為、閑置浪費,以提高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效益。
3.大力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加大科研支撐力度
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藏區應持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境氛圍。確立以業績為取向的人才觀,建立符合市場要求的收入分配機制。允許有特殊才能的文藝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知識產權、創作成果和科研技術成果等無形資產參與收益分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升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以用好現有人才為重點,通過院校教育、崗位培訓、就業培訓、業務交流等各種形式切實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要研究制定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對急需的人才從職稱、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優惠,并采取項目合作、延請客座教授、院外畫家等形式,廣泛吸引高水平的文藝人才為藏區服務。特別注意的是,要加強民族文化人才的建設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的文化人才隊伍,為藏區民族文化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加強學術研究對民族文化發展的支撐作用。根據民族文化發展的狀況,設立民族文化方面的課題,組織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細致地調研,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民族文化調研報告。文化、宣傳部門定期組織舉辦各種形式的理論研討活動,探索藏區文化發展的歷史、現狀及未來,以便在藏區文化的內涵、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品的生產營銷、民族文化政策的調整、文化市場的培育管理、文化市場的法制監督等方面,形成一批研究成果,為藏區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運用“民族走廊”加強文化宣傳交流活動,打造藏區文化品牌
充分運用“民族走廊”的渠道,繼續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拓寬文化交流渠道,以藏區文化為內容,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交流活動。持續打造好網絡、報刊、赴外展銷、延請媒體宣傳、會議、會展等幾個宣傳交流平臺,形成常態與時態、動態與靜態結合的宣傳交流體系。按照不同文化行業的特點,準確理解品牌與商標之間的關系,分類打造品牌,充分發揮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如出版行業,可以打造類似甘肅《讀者》的刊物,以宣傳藏區文化為主旨,兼及西北文化的內容。電影電視行業,拍攝一批反映藏區文化的影視作品。休閑娛樂行業,繼續打造我區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文化形式。文化旅游行業,要繼續打造精品旅游景點、精品旅游線路。工藝美術行業,要研發、銷售具有藏區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工藝美術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