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紅 田菊平(白水縣農機安全監理站 陜西白水 715600 )
農機安全生產是國家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機部門除加強對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還必須重視農機維修服務網點建設。目前國家對涉農補貼逐年增加,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加速了農機化水平快速提升,農機化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但是,縣級農機維修網點是一個很薄弱環節,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筆者對白水縣農機維修網點進行了實地調研,認為加強農機維修網點建設是保障農機安全生產的必要條件。
白水縣位于陜西省東北部,地處渭北黃土臺塬與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溝壑縱橫,溝坡道遍及全縣,總面積986km2,縣轄10鎮,194個行政自然村,農業人口25萬人,耕地72萬畝,農產品以蘋果為主。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民自主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空前高漲,農機總動力以年均9.2%的速度快速增長,2013年年末農機總動力達38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000余臺(套),果園機械達萬余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總動力19.8萬千瓦,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接近50%,其中耕種收農機化水平近80%以上,果園農機化水平達35%,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大。
近年來,白水縣農機擁有量大幅度增加,但農機維修網點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在縮減,規模幾十年一個樣。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店、父子店,好一點的也是師徒幾個人,服務能力參差不齊。
1、維修能力狀況
白水縣農機維修網點共31家,技術等級絕大多數屬于三級以下,大都擁有10臺件左右的維修設備,價值在1萬元以內,一般的維修點只有1~2名從業人員,其中17家至少有一人持有農機修理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能夠承擔常用農業機械的局部換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及整機維護保養工作。但維修網點的維修能力兩極分化突出。主要表現為:有些維修網點的修理工從事修理行業多年,技術水平較高,是行業的技術骨干,有的是原來的老農機手,其經營的維修點的維修能力已初具規模;而有些修理點則是剛剛起步,設備簡陋,維修能力較差。
2、維修業務范圍
該縣農機維修網點的業務范圍基本按照國家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進行定級。目前,農機維修網點絕大多數主要從事農業機械的局部換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拖拉機、收割機及各類農機具的技術保養。
3、維修配件來源渠道
目前該縣農機維修中換件修理越來越普遍,占到農機修理總量的80%,且大部分維修點同時進行農機配件的銷售。農機配件的來源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農機配件市場;這些市場由于是規模經營,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因此配件質量一般能夠保證;二是縣域間流動銷售的農機配件供貨商;三是農機生產企業,這是因為部分農機經銷公司經常代理農機生產企業的“三包”和售后服務業務,可直接從企業獲得專用的農機配件。
1、龐大的農機維修市場是農機維修服務工作發展的大好機遇。在購機補貼、保護性耕作推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等優惠政策和項目的有力拉動下,農業機械保有量快速增長,新型機具大量投入生產領域,這種空前的機具數量和種類繁多的新型機具,給農機維修市場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長遠的市場潛力。
2、高性能、高科技的農機產品的大量投入使用,是農機維修網點服務工作向高層次、高標準發展的最佳機遇。近幾年在政策和項目的拉動下,引進了大量的大中型拖拉機和配套的大中型農機具,特別是在蘋果的生產中,引進了大批量的高性能、高作業標準的果園管理機械,大力發展蘋果全程機械化,這就勢必給農機維修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維修企業的規模、儀器設備、技術水平等都要求維修手段更先進、技術服務更標準、服務質量更一流,從而促使農機維修服務工作向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1、維修點分布不均勻,村級農機維修點短缺。
該縣的農機維修點分布集中,鄉鎮維修服務組織不健全,維修能力較差。村級農機維修點建設滯后,與當前農業機械保有量的迅速增長不相適應。由于大部分擁有農機具的農機手都生活在農村,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農機手維修農機具極為不便,尤其是在農忙季節,往往由于農機具沒有得到及時維修而影響農機作業。
2、維修點經營規模較小,維修能力較差。
該縣的農機維修網點基本是個體工商戶,個別的還沒有營業執照,多為家庭作坊式、門鋪式維修。這種小規模經營的維修點資金有限,也不具備進行關鍵部件及整機維修的設備條件,因此屬于低等級維修點,其維修能力較差,不能夠保證農機維修的質量。
3、資金不足、經費短缺,鑒定手段落后。
近年來,國家相繼實施了對農民的各項補貼,包括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陽光工程培訓政策和其他補貼。但是,針對農機維修服務工作卻沒有政策扶持、沒有財政投入,農機維修服務工作的投入主要依靠農機維修人員自身積累,由于農機維修行業利潤空間小,效益低,因此造成修理網點經費短缺,鑒定手段落后沒有發展后勁,從而影響了農機維修服務能力的提升。
4、專業技術人員少,維修技術水平低。
實際中,由于多數農機手在使用農機具的過程中,對其構造、故障分析與排除均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他們極易向農機維修業轉行,成為維修人員,因此,農機維修業的從業人員中很多是沒有經過培訓并取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人,這種無證上崗的現象使農機維修過程普遍存在無規范、無質量標準、修后無監督的問題。由于該縣沒有專門的農機培訓機構,這就直接導致維修點無法提升自身維修能力和維修質量。有些維修人員想培訓不知道去哪,現在維修點與供貨企業、售后服務不聯動,供貨企業只注重三包內維修,三包外無從談起。目前,從事農機維修人員年齡較大,文化水平偏低,年輕人沒人愿意當學徒,具有一定規模的沒幾個,從而造成了農機維修人員傳承過程的脫節。
四、進一步完善和規范農機維修服務工作的主要措施。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農機行政主管部門要用引導和規范的理念來促進農機維修網點的發展。一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合理布局維修網點。在進一步搞好調研、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資源,使之布局合理、結構科學。農機維修網點屬于行政審批范疇,因此農機主管部門要在工作中加以科學的指導,要引導他們從城鎮合理向鄉村發展,既要方便用戶、又要使維修服務工作有良好的市場資源環境。二是要引導和扶持一批有規模的維修網點。(1)利用項目或補貼方式,對一些有潛力的維修網點進行升級改造,專門服務于高科技含量、高性能的大中型農機具。(2)形成縣級農業機械維修4S店,解決農機手無法解決的修理難題,達到安全、高效的目的。三是要探索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專業技術力量,利用現有的專業隊伍,重點培訓鄉村專業維修人員,使每個鄉村在每個主要機具方面都有1—2名專業維修技術員。四是要廣泛與農機經銷企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聯動建立特約維修站。充分利用企業的專業技術和零配件供應優勢,帶動地方維修技術能力的提高和維修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