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玲 (涇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 陜西涇陽 713700)
根據近幾年的情況分析,大多數商販和菜農對農產品質量監測的作用認識模糊,每次質檢員在農市場抽樣檢測時,大部分商戶配合的不是很積極,甚至還有人處于抵觸情緒,有些商戶要要求質檢員對他們的產品檢驗必須支付損失,這樣,長久以往,質檢員和商販之間就形成矛盾,無形中給農產品質檢工作帶來很多困難。
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影響,農產品質檢人員沒有向群眾積極宣傳國家的產業政策以及市場對農產品的具體要求,菜農對于無公害農產品認識不清,也沒有生產無公害產品的意識和愿望,從而不能形成自覺生產的行為,影響了無公害產品的推廣和消費。
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的進入及準出制度不完善,并且對這些農產品的源頭、及追蹤服務都沒有建立起來,這樣農產品的質量就存在很大的隱患問題。在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中,其執法力度不夠、隊伍不健全、執法條件也比較差,嚴重影響了日常的監督管理工作,甚至會出現監管的漏洞,像農產品的初級生產環節,相關投入品的使用不到位,如農藥、化肥的使用,農民很難進行合理科學的使用,農產品農藥的殘留量經常會出現過高的現象,而且藥性還沒有下去就把農產品采收到市場上進行銷售,其安全隱患令人擔憂。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設備比較落后,且檢測設備不夠完善,檢測范圍比較狹窄,像對氨基甲酸酯類、菊酯類農藥能夠進行定量的檢測,但缺乏有關藥品的檢測,無法全面地開展此項工作的檢測;像化學肥料、水產品的氯霉素、有機磷類農藥以及氟喹諾酮類等仍然無法進行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技術力量也比較薄弱,很多都是有幾個人員、幾塊牌子再加上幾套設備就組建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機構,這樣簡陋的設備及人員組成對工作的開展是極為不利的。
現在的信息傳遞工具比較廣泛且渠道多樣化,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像報紙、電視、網絡、雜志及廣播等大眾媒體都能為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知識提供渠道,同時還應該加強對菜農的教育培訓,從生產的根源上就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像對合理科學的使用農藥,提倡有機肥料的使用,提供病蟲害的測報防治工作,以便菜農能夠及時地掌握農產品的狀況,做好及時的預防工作,以免造成農產品的損失。另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中心要及時公布質量安全工作管理的信息及動態,對嚴重違規的經營者及生產者給以曝光,借助于輿論的作用進行監督,在增強了群眾對農產品安全質量意識的同時,也能促進農產品生產者質量意識的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
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制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開展的基礎,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規劃及布局,且因地制宜逐步建設,從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到地方上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進行逐步的完善與管理,從而建立起一套覆蓋全省及全國的質量檢測體系。另外,對于整個農產品的檢測最好是從產地的環境、生產的過程及投入市場的領域整個環節上都進行監督控制。尤其是農產品質量生產基地應該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站,能夠對菜農的農產品情況進行隨時的了解,并及時地給予指導與幫助。
對于檢測工作機構能夠有效地開展工作,并需投入相應的財力與物力,像檢測設備的投入與完善,如果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那么檢測工作將無法開展,加強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無論是農產品的專業檢測能力還是農產品的綜合檢測能力都要有完善的設備,才能有較高的檢測水平。對于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應該進行學習以滿足委托人的需求,并且要重視檢測工作中心自身的研究能力,因為投入的增加,并不意味著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提高,這還要專業人才管理隊伍。對于農產品突發事件能夠進行及時有效地處理,提供出相應的建議及技術支持,還能對農產品市場存在的隱患及時地發現,并向有關部門進行匯報預防。
要建立一套完備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必須由國家財政出資,農業規劃部門審批,建造出規范的農貿市場和規范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進入農貿市場準入證度,質監部門定時跟蹤監督,從而有效地推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這樣可以追溯到生產基地、產品流通的農貿市場,加上質監部門的及時質量檢查,形成完善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這樣培育出的農產品才具有強烈的市場競爭力。
總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注重身體健康,對每天食用的農產品質量頗為關心,為了大家的健康,很多地方應該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機構,同時各級政府要應積極地給予支持,讓農產品質檢工作順利開展,真正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上的安全,讓人們真正吃的放心,吃的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