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斐
THE FOCUS
聚焦:媒體融合下的廣播突圍實踐
以四川新聞廣播為例,探討廣播新聞媒體媒體融合的可能路徑
閆 斐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
當前,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且各傳統媒體有認知、有實踐。筆者結合四川新聞廣播半年多來的媒體融合實踐,從“廣播新聞新媒體的內容選擇”、“微創新——一家電臺如何玩轉微信朋友圈”、“關于運營——我們也想盈利”三個方面探討廣播新聞媒體融合中的一些可取經驗。
廣播新聞媒體融合;內容選擇;微創新;盈利
順勢而為下,廣播新聞媒體一窩蜂地在做新媒體。但是,新媒體上,應該呈現什么內容值得思考。(考慮四川新聞廣播的媒體融合實踐主要集中在微信,微信也是當前廣播新聞媒體媒體融合實踐的主要著力點,因此,下面論述中所涉新媒體只討論微信。)
就筆者搜集整理發現,當前,廣播新聞微信服務號的內容呈現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全部或者部分復制傳播廣播節目中的內容,增加整理后重新制作的微信朋友圈熱門內容,如福建新聞廣播、上海新聞廣播;一類是做增量,微信上的內容明顯區別于傳統廣播,主打原創+福利模式;如四川新聞廣播正在進行的實踐,再比如西湖之聲。
從點擊率考量,現在兩種模式各有千秋。這里,主要通過四川新聞廣播微信號的幾次菜單更迭來展示,作為廣播從業者,筆者對于廣播新聞做新媒體的內容選擇方面的一些考慮。
1.1四川新聞廣播的四次菜單更迭
第一個階段:2015年1月9日,四川新聞廣播微信服務號正式上線,開始推送內容。當時的3個一級菜單是:微互動、微社區、微服務。內容亟待填充。這一階段,主要的二級菜單是:“我要爆料”“每日互動話題”,是傳統廣播功能的復制和加強。
第二個階段:2015年4月13日,淘汰掉一批落后菜單,微互動中開始凸顯用戶福利的屬性,間斷性地送出電影票、音樂會門票、iphone6手機等福利;微社區中開始出現了不同于傳統廣播的微信原創欄目:《主播帶你玩》《音評》;開始出現微信用戶功能的進一步發掘,組建微群。
第三個階段:2015年6月18日,微信菜單再一次升級,四川新聞廣播“創新加福利”的模式進一步確定。而且菜單上體現出了刪繁就簡、專注的原則。這一階段,四川新聞廣播微信號的一級菜單已經更改為:領福利、朗讀經典、創新實驗室。
第四個階段:2015年7月15日,微信菜單最新的一次升級。四川新聞廣播“創新+福利”的模式進一步得到鞏固。并且,隨著微信在運營方面的更多嘗試,增加了“聯絡站”的菜單。在二級菜單上,“節目單”、“名節目名主持”、“談合作”、“往期合作案例”,更加重視四川新聞廣播的品牌宣傳,以及合作推廣。同時,作為配套,重新制作了更有吸引力的臺標。總結這一階段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四川新聞廣播微信的內容重點:“創新+福利+合作推廣”。
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截止7月26日,四川新聞廣播微信號已經吸納到了7萬名用戶。微信品牌初步樹立。
1.2經驗及啟發
微信作為一款手機上的應用,它的用戶特點、用戶使用媒介習慣、用戶偏好都和傳統的廣播媒體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將傳統廣播上傳播的內容照搬或重新編輯去放到微信上,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也不是真正的新媒體的做法。
那么,微信上應該放什么內容?官方微信和傳統的廣播媒體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什么呢?總結四川新聞廣播的實踐經驗,筆者有幾點看法。
1.2.1微信上的內容應該是傳統廣播媒體的增量內容而不是復制。是專門為微信制作的,對用戶有用的,適合朋友圈傳播的圖文、音視頻等。不能照搬。
1.2.2微信上的內容應該對宣傳傳統廣播的品牌起到增益的作用,而不是互為競爭掣肘。
1.2.3考察當前市場占有率,騰訊新聞、澎湃新聞、搜狐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幾大平臺占據了主要的用戶和流量,作為省市級新聞廣播類媒體,想從中突圍,在新聞類的微信平臺中占據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因此,作為傳統的廣播媒體,特別是非全國性的省市級廣播媒體,在探索新媒體內容定位時,不能自己給自己劃線,局限在做新聞里,而是應該謀求新的突破點。1.2.4未來,微信平臺,有可能成為傳統廣播媒體增加收益的一大渠道。相應地,微信合作推廣應該是未來微信內容的一大版塊。
周鴻祎在他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一書中這樣理解創新。“創新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很難發生,那就是發明。比如電燈之于愛迪生。還有兩種創新形式,一種是從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就是把貴的東西做便宜,收費的東西做免費。一種是從體驗上的創新,就是把復雜難用的東西變簡單,把笨重的東西變得便攜。把貴的變便宜,把收費的變免費,符合人性。”
產品的哪些屬性符合人性?簡單、有用、好玩。
那么,應該怎么定義微創新呢?“從用戶的角度看問題,從行業巨頭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處著眼切入市場,通過快速地、持續地改進產品的用戶體驗,從而達到顛覆市場格局的目標,這種持續不斷的創新就叫微創新。”
微創新是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就四川新聞廣播而言,微創新是一種共識,一種不懈的實踐。
2.1首度實踐:手機上鬧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
《手機上鬧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正是四川新聞廣播的首次微創新實踐。2015農歷新年前,有了做這樣一個嘗試的想法,辦一臺手機上的元宵晚會。手機拍攝,手機上傳,完全由用戶生成內容,用戶點贊決定節目單;在手機微信端呈現。
在移動互聯時代,各種場景都相繼搬上了手機,筆者相信,這個創意正是未來的趨勢。而且,前人的經歷可以借鑒。
接下來的2015年春節印證了這個看法,微視頻賀年、手機上搶紅包、手機上搖取新年簽、初五接財神,正月送窮神,傳統的過年場景被很好地嫁接進了微博、微信朋友圈。
而一臺屬于手機的節目,還沒有出現。四川新聞廣播正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經過多次策劃溝通,《四川新聞廣播手機上鬧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于2015年2月16日啟動,該創意設置了:我要傳節目、查看節目單、2015,我想說(微信大拜年)、我要冠名 四個板塊;2015年3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第一臺手機上的元宵晚會,跟大家見面。
后來,梳理發現,短短20天的時間(中間還隔了春節),四川新聞廣播收到的節目類型有:傳統的敲大鼓、抬花轎、變臉;歌唱、雜技、二胡獨奏、熱曲改編;還有頗符合網絡胃口又融合了當前霧霾熱點的詩朗誦;具有公益性質的耳蝸移植兒童帶來的表演等等。
經過四川新聞廣播的實踐,筆者認為,手機上的春晚,朋友圈里的年味這一創意具有受眾市場,具有現實可實現性。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一臺手機上的元宵晚會應該有以下元素:2.1.1節目時長,肯定不是電視春晚的4個多小時,這明顯不符合網絡用戶的快速獲取和視點頻繁轉移的習慣。我們初步設想是30分鐘——60分鐘,不超過60分鐘,最后的成品是39分鐘。2.1.2節目開場,有別于傳統的主持人報幕形式,是一個搞怪的鬼臉開篇,跟很多點擊率高的網絡視頻類似。2.1.3互動元素,一個充分強調互動的平臺上呈現的節目中肯定應該有互動的部分。這就是我們的《2015,我想說》,微博微信征集,節目中呈現。2.1.4朋友圈偏愛。有文章盤點朋友圈最招人煩的一種,就是各種裝高大上,各種美顏,深P,而我們的節目呈現盡量完整保留了微信用戶的上傳內容,原始,原汁原味。2.1.5引入了當前網絡上常見的虛擬主持人。3個虛擬小人完全承擔了報幕和串場的功能。2.1.6引入了商業元素,征獨家冠名資格。
2.2游戲升級模式來襲:《主播帶你玩》
《主播帶你玩》是四川新聞廣播媒體融合實踐中的又一微創新產品。活動的上線時間是2015年4月14日。
這一創意的初衷是,四川新聞廣播微信服務號上線一段時間后,不少用戶在微信上反映,希望多介紹下我們的名主持、名記者、名編輯等等。特別是主持人,用戶呼聲很高,希望了解。
但是,怎么把數量龐大的主持記者推送出去,又能被大家記住呢?四川新聞廣播想到的是:單個推送;區別包裝;嵌入游戲;福利為王。
符合微信朋友圈胃口是我們的首要考量。
具體來說,四川新聞廣播把《主播帶你玩》的口號創意為:主播帶你玩,每周一主播,每周一游戲,我來了,你在哪?
這里,單個推送對應每周一主播;區別包裝和嵌入游戲,指的是,針對不同主持人的個人經歷,制作獨有的H5頁面宣傳;針對不同主持人的特長,設置相應游戲,展示每個人主持人的個性,比如擅長配音的,我們的游戲就設定為配音秀,口才好的,我們就設置游戲為難度遞增的繞口令;福利為王,是為了增加活動參與度,我們每周的游戲都和商家進行合作,參與者除了玩游戲,和主播交朋友,還有禮品相送。
創意推出以來受到好評。后臺數據顯示,基本每期主播的H5推送,閱讀量都在幾千人;游戲有效參與幾百人。
2.3創新實驗室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積累,微創新成為了四川新聞廣播的全員共識。全員新媒體初具模型。
截止到2015年7月份,四川新聞廣播微信號創新實驗室推出了3個同事(團隊)的新媒體試水之作。
2.3.1讀讀經典——四川新聞廣播主播甲峰帶你品讀紅樓。每天更新。
2.3.2我們奔跑吧——全國首檔跑步伴隨類節目,場景收聽的典范。四川新聞廣播主播張揚帶你一起奔跑。
2.3.3創新創業36計。四川新聞廣播獨家策劃、編劇、配音、制作的廣播劇作品。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聚焦創業創新的故事。《在創業咖啡館里建立朋友圈》《在科技企業孵化器里成長為小巨人》《草根創業更需要好風借力》等,解讀創業政策、聚焦創業動向,收到了各界的不錯反響。
2.4經驗及啟發
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廣播新聞媒體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如何做到會創新,敢創新,創新有效果?有幾點經驗可以參考:
2.4.1思想上,要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手機上鬧元宵——朋友圈里的年味》初期大家并不看好,而且創意推出時,四川新聞廣播的微信上線運營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人手不足、經驗稀缺,但是只要敢想敢做,最終,還是可以如期完成。
2.4.2要全員創新。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能畢竟有限,因此要動員所有廣播媒體從業人員一起參與創新實踐,而作為新媒體的運營人員,則要自覺地培養平臺意識,甘愿為人做嫁衣,引導幫助有想法的同事呈現創意。
2.4.3創意的動力是傾聽用戶訴求和挖掘用戶潛在需求。
2.4.4一個創意效果的實現需要持之以恒。往往,這一點最難實現。開始熱情高漲,中途平平,結果草草,這也是很多微信運營號維持不下去的原因。
所謂商業模式:從UBER到新浪微博,雖然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但是,只要你能讓用戶在上面離不開你,那你就一定有價值,只是在等待一個商業化的時機。
2015年6、7月份,微信盈利的聲音空前高漲。從四川廣播電視臺總體工作安排、到合作單位北京天脈公司的點播廣告嘗試、到四川廣播電視臺下屬各新媒體單位的內容整合和用戶整合、到忽然增加的商家到微信上投放內容的訴求,似乎,短短時間,手機上投放廣告這一藍海被重視起來,并且每一方都在行動,想從中分取一杯羹。
新的訴求,新的機遇,伴隨著新媒體話語權和影響力洗牌的可能。目前,誰能從中勝出,還不得而知。但是,結合工作實踐和個人思考,筆者認為,當前市場上的佼佼者當然不需多言,如果現在在市場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用戶數量、流量較少,品牌認可度不高的微信號至少可以做以下幾點
3.1抱團發展,以小搏大
四川廣播電視臺經過兩次總臺牽頭的微信認證注冊后,現在各頻率、各電視頻道都開設了微信號,不少欄目頁開設有微信號,而且用戶數量可觀。現在,臺里正在由一家賬號牽頭,整合幾家運營效果不錯的微信號,做打包,制作相應的廣告報價單;各成員之間客戶共享;收益參考市場價,按各微信賬號的用戶數量及流量等指標確定分成。打包前,以做的好的看,單獨一家微信賬號的用戶數量大概在20多萬,整合之后,就出現了百萬級的用戶群。在當前,用戶數量是廣告投放主要參考標的的情況下,其吸引客戶能力、議價能力都大大提升。
3.2針對不同需求的客戶制定不同推廣合作方案
不拘泥程式,針對不同需求的客戶制定不同的推廣合作方案。比如,出錢購買微信廣告位;廣告位置換;實物置換;活動冠名權、贊助權置換等待;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合作。
[1]周鴻祎.我的互聯網方法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美)琳達·哥喬斯.產品經理的第二本書[M].吳振陽,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陳光峰.互聯網思維 商業顛覆與重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