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俊
春晚的現狀與走向思考
方 俊
(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
春晚代表了中國電視文藝的最高水平,對它的文化解讀具有多重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電視觀眾審評標準的變化,春晚雖然仍是年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受到的爭議越來越多。分析春晚的現狀,找到春晚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電視文藝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電視文藝;春晚現狀;文化解讀;未來走向
春節 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日,而春晚已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盛會。春晚既包括了音樂、舞蹈、文學、戲曲和曲藝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也能夠體現一年內最具話題性的新聞事件、焦點人物。但由于央視春晚的影響力最大、收視率最高、受眾面最廣,因此,人們提起春晚時,一般是指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這也就是狹義上的春晚。
每年春晚都要體現一年中國家和社會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因此,春晚要以電視觀眾能夠理解的藝術方式來訴說“國家話語”,例如,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因此,在2014年的春晚上,劉歡與蘇菲瑪索合唱一曲《玫瑰人生》,共慶中法情誼。國事天下事的藝術化表達,體現了出春晚的國家特征。
春晚是一個大舞臺,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又是傳統文化豐富再造、展現魅力的平臺;它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情感表達上,春晚傳承時代的主旋律,適應各個階層、各種文化的需要,推崇正能量,歌頌祖國,歌頌民主富強、社會穩定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春晚通過電視媒介和新興媒介的力量,將它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傳遞給大眾,實現精神文化對民眾生活的引領。因此,將除夕夜看央視春晚比作文化新民俗并不為過。
20世紀80年代,春晚就像是荒原上的綠洲,緩解了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匱乏的問題,為人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然而,在30余年的變遷中,春晚已經成為中國年俗中的一部分,是大年三十晚上民眾餐桌上的一道文化大餐,但電視觀眾對春晚的態度已不再是頂禮膜拜,因此,春晚收視跌宕起伏,點贊與吐槽齊飛,支持與反對并存。
首先,南北方差異過大是制作春晚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春晚是一臺全國性的電視晚會,涵蓋內容必須覆蓋全國,但由于中國疆土廣闊,民族眾多,容易出現很難兼顧南北差異的情況。事實上,春晚中大多數的相聲、小品等,多以北方北方文化基礎為主,趙本山、馮鞏、郭達、宋丹丹、黃宏和潘長江等人,都是“產自”北方的笑星,而他們所表演的作品也多是以北方語言和文化為主。如何在春晚中實現南北平衡,涵蓋祖國各地,滿足全國觀眾的需求,一直是春晚導演在思考的問題。
其次,如何兼顧所有受眾是制作春晚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很多老一輩人與春晚一同成長,是春晚的忠實粉絲,但春晚對于年輕觀眾的吸附力明顯不足。很例如,多“老面孔”在春晚上年年登臺,表演套路、形式一成不變,已經很難吸引到年輕人。
春晚的受眾粘附度到底如何,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邀請100位電視觀眾做了調查問卷。調查顯示:65%的觀眾收看過10屆以上春晚,僅有2%的觀眾收看過不到2屆春晚;35%的觀眾會完整收到春晚,75%的觀眾只關注感興趣的節目;24%的觀眾表示每年會期待春晚,48%的觀眾表示有無春晚影響不大。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春晚具備一定的觀眾粘附度,但不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有觀眾表示可以取消春晚,采用其他慶祝方式,由此可見春晚的前景令人擔憂。
創新是春晚確保生命力的必然選擇。首先,可以在春晚節目的選拔方式上進行創新。早期春晚節目的都以當紅明星為主,近幾年,春晚節目的選拔逐漸開始平民化,央視也提出了打開大門辦春晚。春晚節目的挑選標準逐漸變成以觀眾的關注與喜愛為主,同時,給草根明星展示自我、實現夢想的機會。其次,節目形式的創新讓春晚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宋祖英和周杰倫的“英倫組合”,跨越曲風、唱法,共同演繹演唱《辣妹子》和《本草綱目》也廣受好評。這都是春晚節目的創新給人們帶來的驚喜。創新是生命力,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讓春晚生生不息。
其次,“接地氣”是春晚要堅持的走向。春晚是人民群眾的春晚,體現的不僅是華中民族的氣魄,更是老百姓的心聲,因此,春晚要回歸到人民群眾中,春晚中的節目要取材自百姓生活與認知,從社會熱點中尋找素材,感受社會發展的波動,貼近群眾的生活,延續民族文化的精華,與電視觀眾心靈相通。同時,春晚上應多扶持從群眾中走出來的草根明星,如旭日陽剛、“大衣哥”朱之文等,實現春晚從“大雅之堂”到“雅俗共賞”的轉變。
作為中國電視文藝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春晚是這個時代的印記,它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價值取向及精神隱喻,映射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出社會潮流和民眾期望,成為一定時期電視文藝創作的風向標。由于種種原因,春晚確實有它自身的局限和束縛,但不論是褒是貶,每年的春晚依然是春節期間人們熱議的話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春晚不僅是電視文藝節目,還起到了幫助觀眾宣泄情緒、情感共鳴的作用。我們總結過往,也期待著春晚在未來給電視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方俊(1988-),男,湖北大冶市大冶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