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法制節目故事化現象透析論
李 婧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百姓說法》)
在我國傳統意義上來說,電視在人們的理解下就是一種說故事的媒體。而電視法制節目把各種視、聽、語言的要素進行綜合運用,是一種比較特別的敘事系統。本文運用有關敘事理論的知識,對電視法制節目的故事化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指出電視法制節目在故事化包裝后存在的問題,準確地提出其在宣傳道德觀和價值觀方面的責任和使命。促進我國電視法制節目健康全面的發展。
法制節目;故事化;懸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老百姓就愛聽故事,現如今這種以將故事為主的敘事策略已經應用到各種各樣的電視節目中。大多數電視節目都采取敘述性文本為主,電視人認為只要把想宣傳的信息和思想變成有吸引力的故事才可以牢牢抓住觀眾的目光,電視法制節目就是借助電視這個媒介來宣傳法律的節目形態,經歷了表現形態從單一到豐富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電視法制節目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和發展,其中“講故事”的法治節目最受觀眾的歡迎,使觀眾在節目對一個案例進行故事化敘述時,從中學到法律知識,對我國相關的法律進行宣傳。這其中對于講故事的技巧和策略就顯得異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對觀眾的吸引程度。
1.1注重懸念敘事
懸念敘事指的就是一個作品發起的受眾對情節發展以及相關任務命運的關注度。但是,法制節目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大量的題材案例都是已經發生過的,所以它的懸念性就沒有那么多。所以,要想更好地創辦電視法制節目,就要多用各種技巧把節目中的故事講好,注重對故事結構的合理安排。
設置懸念的技巧:獵奇和尋求事件真相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心理特質,電視法制節目正是利用這一特質來提高觀眾的參與感。當前,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懸念設置主要通過主持人或者記者來敘說和引導故事的發展。在大家感到不明白的時候,敘事者進行恰當的解說并引出下一個問題,打造下一個懸念,使整個故事顯得跌宕起伏,引出觀眾對節目的強烈期待。
1.2情景再現的敘事效果
電視法制節目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把那些已經過去的比較抽象的事件進行比較具體的解說,且在敘述過程中要做到繪聲繪色。畫面可以直接將敘述和理解進行連接。情境在線可以給觀眾帶來像新聞現場一樣的時效性,增加法制節目的可視性和吸引力。情境在線可以請演員將當事人的糾紛案例進行扮演,再由專門的律師和學者就案例進行講解,使觀眾在看劇的同時知法、學法、懂法,增加法制節目的收視效果。
適當地運用情境再現的方式可以提高報道的意境,豐富法制節目的表層意義,使法制節目增加一定的人情味。情境再現是把復雜的事件進行合理濃縮,觀眾們看到的都是精華部分,可以讓觀眾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對事件的發展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催化觀眾增加對收看法制節目的審美愉悅。
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可以使觀眾有一種現場直播的即視感,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了全過程一樣,使節目和觀眾之間形成開放性的交流關系,進而使法制節目保持觀眾的收看興趣。
目前,大眾文化在我國處于一個急速膨脹的狀態,電視法制節目的故事化改變已經成為業界內的一種時尚。但是,法制節目故事化有著其獨特之處。一般的故事化創作方法只是制作者的趨同心理,使節目缺少一定的真實性。所以,這就需要相關的電視節目制作人進行有針對性的采取,選擇最為適合的切入點再進行故事化。
情景再現這種故事化表現手法是一把雙刃劍,有些電視法制節目在故事化過程中,過度展示,就會產生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這就需要電視法制節目制作人掌握節目的整體格調,通過案件觸目驚心又血腥暴力的影像引發出案件背后的法律知識,宣揚用法律的力量去維護正義。
用人文關懷來分析案件,始終遵守法律的準繩,宣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節目中對人性的宣揚,在節目中傳達人的呼聲,展示人的命運。對電視法制節目進行故事化包裝是對我國節目娛樂化的一種跟風,具有寓教于樂的功效。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過度娛樂,以避免我國電視法制節目向低俗化方向發展。不能將節目過分娛樂功能和游戲功能,否則就會導致電視法制節目變得越來越庸俗,最后也會讓節目的收視率有所降低,其節目進行法律宣傳的目的也難以實現。
電視法制節目是通過現代傳媒所進行的藝術形式和對法律最好的展示,需要合理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段,制作出大眾更喜歡的電視節目,讓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可以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推動我國法律知識的傳播,不斷深化我國健康發展觀念,使每個公民可以學法、懂法、用法,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引領我國人民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最終推動我國法制社會的進程。
[1]張霆.電視法制節目故事化敘事的媒介邏輯及其人文思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王宏.淺析我國教育電視節目的故事化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7(10).
李婧(1984-),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