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壯
論“導向把握”在廣播電視節目編輯中的應用
崔 壯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廣播電視是我黨思想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也是黨和政府的輿論喉舌。正確把握廣播電視節目的政治關、質量關,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必須關注的問題,這也給廣播電視工作者的思想意識和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電視工作者只有樹立把關理念和導向意識,才能做好廣播電視工作。基于此,闡述了廣播電視節目編輯中“導向把握”的概念及作用,然后就“導向把握”在廣播電視節目編輯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導向把握;廣播電視;節目編輯
廣播電視編輯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重要環節,把好廣播電視節目政治關,是廣播電視編輯的第一要務。這就要求廣播電視編輯堅持正確的導向意識,不斷提高把關理念和把關能力,以強化廣播電視節目的導向作用,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影響力。
廣播電視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導向能力和導向作用。廣播電視的價值導向指廣播電視既要注重收視率,又要注重民智啟發,更要本著對社會、民眾負責的精神,做好每一期節目的編排和制作,保證節目的正確導向。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工作人員在節目編輯中,既要關注節目的社會效益,還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關注民生,解決民憂,守護好社會文化輿論陣地,強化節目的宣傳教育功效。
至于為何要堅持廣播電視節目編輯的“導向把握”,筆者認為,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是一個集采、編、制作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節目編輯則是這個系統工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編輯在節目制作中,首先接觸的是各種主觀意向和目的性很強的信息“毛坯原件”,許多信息雖然具有一定的報道價值,但是思想傾向卻非常鮮明,個別信息可能還含有許多虛假成分,思想偏激。如果不加辨認就將這些信息傳播出去,不僅違背了新聞“客觀報道”“真實反映”的原則,還有可能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要想解決廣播電視節目可能帶來的負面導向問題,廣播電視編輯必須鑒別信息的真偽,分析信息的實質,并在正確的導向作用下進行節目制作,以豐富節目的內涵,深化節目的主題。
2.1堅持黨性原則,把握內容的正確方向
廣播電視是政府的喉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工具。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廣播電視工作質量明顯提高,廣播電視傳媒事業的基礎和規模都在不斷發展壯大。廣播電視作為“文化惠民”的重要手段,必須堅持擔起先進思想教育和宣傳重任,更好地服務民眾,服務社會。廣播電視工作者則要堅持政治敏感性,用正確的觀點和積極的編輯意識去分析事物,用正能量節目去規范和鼓舞人們的行為。如在2010年我國東北某省化工廠發生爆炸之時,該市電視臺在現場新聞報道中,首先結合動態畫面簡單報道了爆炸的原因、政府部門所采取的應對措施、辟謠,然后系統地報道了市公交公司、出租車公司通過免費載客參與群眾疏導工作、市區酒店免費為災民提供床位的愛心行為,又報道了市民排隊獻血捐款捐物參與救助災民的義舉。這則新聞雖然內容簡短,但是由于報道角度積極得當,所以非常具有感染力。通過這則新聞,受眾不僅了解了爆炸事件的原因、近況,還了解到了社會各界關于爆炸的態度,領會了什么叫災難無情人有情,懂得了齊心協力、互幫互助的含義。這不僅有效消除了爆炸事件給民眾帶來的恐懼和事件本身的負面效應,還滿足了民眾對社會新聞的積極需求,穩定了民心,提升社會公信力。
2.2深入聯系群眾,反映群眾呼聲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法寶,聯系群眾,反映群眾心聲,則是新聞工作的光榮傳統。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媒體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鞏固壯大主流媒體思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一方面,要運用新興媒體拓寬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報道的角度,關心群眾疾苦,反映民眾心聲,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具體到廣播電視節目編輯中,編輯人員要放下架子,要深入生活,深入到群眾中去,詳細了解群眾喜好,主動體察民情。另一方面,編輯人員還要秉承質疑精神,理性向群眾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和經驗,并在節目編輯中堅持寬容、理解的態度,賦予節目更多的人文性,努力用理性的評價和引導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切實使自己成為一個深受群眾歡迎的新聞工作者。以浙江經視的深度新聞評述節目《新聞深呼吸》為例,這則節目之所以在2010年提名為《新周刊》“中國電視榜”最佳時評節目,就是因為該欄目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秉承了“同情之了解”理念,關注的都是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熱點問題,節目本身在制作時更加注重內容實質,并強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這不僅賦予了節目濃厚的人情味和適當的文化氣息,而且觀眾很容易通過鏡頭、建議進入事件情景和當事人的情感中去。這樣一來,不管是價值觀宣傳,還是這對當事人的評論,都因為言語適當、謹慎理性而避免滋生一些問題的可能,群眾對這類節目自然也更加歡迎。
2.3在節目中融合主流價值傳播
廣播電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肩負著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根本,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群眾的熱切愿望。廣播電視工作者要以和諧文化構建為目標,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加快創新步伐,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需要注意的是,在創新過程中,廣播電視工作者既要客觀記錄國家發展、真實反映民眾喜好,避免作品平淡無趣,將節目制作選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向科教、飲食、旅游等領域擴展;還要秉承正確的價值理念,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自己,努力提高自身輿論引導能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增強節目的滲透力和凝聚力。以中央電視臺的科普專題欄目《科技博覽》為例,該欄目自創辦以來就秉承“關注科學,博覽世界”的主題,高度重視欄目的客觀嚴謹。節目內容也是圍繞科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動展示科技的神奇與奧妙。并且,在節目制作時,欄目編輯人員還適當拓寬了科學的外延,將科技與經濟、文化乃至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結合起來,并為國家經濟政策傳播、群眾管窺國家發展方向提供了渠道。因此,該節目在推出不久,很快就擁有了大批忠實觀眾,并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廣播電視編輯人員可以此為借鑒,在節目編輯、制作中切忌顧此失彼,不要只關注如何展示一些單純的問題,只關注問題的表面,而是要適當拓寬節目的范圍,在節目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巧妙地進行正面宣傳,爭取使觀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受到教育和啟迪。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節目的價值導向,會直接影響節目的編輯和播出效果。導向把握,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編輯來說有著重要意義。這就要求廣大媒體工作者樹立正確的編輯意識,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理性分析能力。在節目編輯、制作過程中,編輯人員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唱響主旋律,并巧妙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節目的組合和編排,傳播主流價值,以實現節目的宣傳目的。
[1]丁朝敏.淺談“導向把握”在廣播電視節目編輯中的運用[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2).
[2]方新普.論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互補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7).
[3]張秀成.論廣播電視節目編輯的導向把握[J].當代電視,2006(8).
[4]李萍.把握正確導向 確保節目質量[J].現代視聽,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