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中國電視新聞節目中語態的演變
馬 寧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節目中語態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對電視新聞節目語態演變的歷程進行了概括性闡述,然后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電視新聞節目語態,最后提出了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的構建趨勢,對我國電視新聞節目來說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中國電視新聞節目;語態;平民化
新媒體時代,社會公眾的文化價值取向出現了多元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媒介的傳播視角也進入了轉型期。隨著傳播技術的變化,電視媒體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發生了改變,這些必然影響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的構建。電視新聞節目的語態是一種語言符號表達,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綜合表現新聞事實,利用其特定意義向受眾傳達內容。從我國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的演變過程來看,它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
在中國電視誕生的很長一段時間,電視新聞的節目語態都是比較單一和嚴肅的,外界形象的稱之為“新華語態”,這種播放風格與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電視產業突飛猛進,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經歷了轉型的重要變革期,電視新聞在傳播方式、傳播語態上都有十分明顯的變化。傳播者改變了自己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態,以平等的口吻同觀眾進行交流,之前那種上傳下達的傳播效果已不復存在。社會經濟的發展,網絡數字技術的應用,讓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這就需要多樣化的傳播語態進行填充。電視媒體以積極的姿態打破制播體制,合理利用現有內容資源,逐漸構建起新媒體時代的合作渠道。隨著社會公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期望,新聞節目語態也逐漸變得平民化、生活化,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進行直播時更加親切、自然,更加貼近生活,這是當下多元媒介環境的要求。
2.1官方語態
以大眾最為熟悉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為例,它屬于典型的官方語態的實例。官方語態為彰顯節目權威,要求字正腔圓,強化節目內容的可靠性。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播報風格歷年來被各地級市電視臺所模仿,這種播報語態在新聞節目中依舊流行。但是,官方語態往往會給人留下一種比較刻板的形象,常常是由官方向觀眾的單向信息流動,這對于一些年輕觀眾來說接受程度并不高,會逐漸遠離這類電視新聞節目。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播音界開始打破了這種僵局,他們嘗試用其他的語態進行嘗試,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徐曼在《空中之友》中使用了一種自然清新的語態來主持,雖然增加了與聽眾的親切感,但并沒有失去端莊。
2.2平民語態
20世紀90年代后期,電視媒體開始倡導平民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中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予以否定,凸顯對生活和觀眾的尊重,這樣就反映出電視新聞節目改革中的一種全新審美價值。電視新聞節目的平民化語態將電視新聞節目帶入了一個全新時期,大批記者和主持人開始嘗試與觀眾直接進行交流,這種具有“說”性質的新聞播報形式,逐漸穩定成為電視傳播中的平民語態。以《鏘鏘三人行》為例,竇文濤和嘉賓之間那種海闊天空的說話方式,開啟了平實、貼近百姓生活的電視語態。上述兩種語態的共同特征都是希冀電視傳播能夠與觀眾拉近距離,平民語態不僅實現了這一目標還帶動了一系列變革。直至21世紀,電視新聞節目中常出現主持人與記者身份的切換,他們用親切的口語播報新聞,開啟了知性的說話方式,有些像兩種節目語態的交叉,意味著電視新聞節目語態融合的可能性。
首先,平等姿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帶來了社會民眾自我意識的蘇醒,電視觀眾已然對電視新聞節目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國,電視媒體是國家意識形態的機器,常常通過傳遞信息構建主流價值觀念,從而讓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以便達到統治目的。鑒于電視媒體的這種重要地位,電視新聞已開始在新聞選題、新聞敘事、新聞語態等各方面進行變革,期望通過改變傳播策略,更好地發揮傳播效果,達到國家影響力的需要。
其次,生活化與網絡化。電視新聞語態趨向生活化,就是說新聞節目中要體現出人情味。這就代表主持人在進行直播時語言要更加平實、親切,進入一種常態化直播狀態。隨著電視媒體的全面改革和融合,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理念和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同事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心理習慣也在改變。電視新聞節目使用生活化的語態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必然會受到受眾廣泛歡迎,新聞作品由此衍生出新的意義,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更加契合,這樣電視工作者就自然而然擔負起輿論導向和維護社會和諧的責任。另外,新媒體時代為新聞語態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語言,網絡平臺出現的本身也為新聞語態建構了多元化語態立場。電視新聞節目通過網絡視頻、微博互動的方式,獲得了更高的節目覆蓋率和影響力。
第三,本色化。電視新聞節目語態中本色化特征的出現是因為節目主持人或節目嘉賓的個性十分鮮明,不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節目中都是慣有的風格。如鳳凰衛視的馬鼎盛就是本色化的代表,他談兵論武,制作懸念,使熒屏前的觀眾與生活中的平民產生了極強的觀看興趣。還有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能夠從不同角度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急速轉型和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思潮,這些個性特征和思維方式經過大眾文化熏染被電視屏幕放大,自然呈現給觀眾一幅與眾不同的斗士形象。另外,因為地域習慣不同,電視新聞節目出現地域性特征。我國香港地區的主持人說話方式讓內地深感不慣,但廣東因為與其地緣接近的關系,普遍能夠接受這種播報方式,甚至常常使用這種方式,豐富了兩地的媒介文化和審美取向,培育了多元化精神。
第四,營造性。電視節目傳播者的說話方式若與生活中的說話方式有很大差別,甚至完全顛覆,這就說明這種電視新聞節目的語態并非是本色的,而是為了節目效果刻意營造的?!盾娗橛^察室》的節目主持人董嘉耀的語速很快,營造出一種緊急的軍事氛圍,使觀眾產生了一種緊張情緒,但生活中的他卻十分儒雅,語速也比較平緩。還有胡一虎在《一虎一席談》中為制造節目效果,將自己塑造成一位無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亂的形象,將兩方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調動起來,而在生活中他同樣是一位謙謙君子。他們兩個的熒屏形象使用的都是營造性節目語態。另外,主持人還常常營造一種夸張氣氛,比如,開場語和銜接語常常適時升高音調或放大停連,這樣通過制造這些明顯的高低音音差與使用夸張的肢體動作來控制現場,讓現場觀眾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得到放松。
無論是哪種節目語態,都是一種可塑性的節目語態,有的表現為電視傳播語態的可選擇性,為廣大電視新聞節目的風格培育提供了某種可能;有的則表現為可設計性,有助于電視新聞節目通過主持語態形成節目風格,達到改善收視效果的目的。如今,媒介融合已成為一種必然態勢,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因而,傳媒生態在新媒體時代進行著一場深刻變革。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語態變化就是在這種影響和擠壓下的一種積極選擇。但是,新的新聞語態出現并不是取代舊的,而是兩者相互融合,在原有語態基礎上疊加和調整,達到優化電視節目播出效果的目的。
[1]楊主格.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話語轉變[D].沈陽:遼寧大學,2012.
[2]高紅波.中國電視語態的變遷[J].電視研究,2008(11).
[3]朱菁.平民意識:電視新聞傳播的新起點[J].杭州大學學報,1995(2).
[4]王首程.電視語態及其對節目風格的呈現[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
[5]張文雅,朱曉彤.全媒體時代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中的語態演變[J].西部廣播電視,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