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飛宇
分析動畫電影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董飛宇
(作者單位:遼寧理工學院)
21世紀以來,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生活品質也有了提升,而動畫電影作為國家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對豐富我國文化市場、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元素被應用到動畫電影制作中,從而在推動我國動畫電影市場發展同時,大力宣傳我國傳統文化。對此,文章就我國動畫電影中相關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
動畫電影;傳統文化元素;題材;角色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獨特且極富內涵的核心所在,要想將其發揚光大,必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傳播手段,而動畫電影就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如今,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動畫電影事業也有了一定進步,但就全球形勢來看,我國動畫電影發展遠遠不夠。對此,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出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優勢,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畫電影創作中,從而創造獨具一格的動畫影視作品,并為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創造良好的條件。
就我國動畫電影題材選擇來看,主要是源于我國民間小說、神話故事以及一些家喻戶曉的寓言和文學作品等。如以我國動畫電影史上有著多次翻拍歷史的“大鬧天宮”,就源于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的一個章回與片段。這個選題雖然有過多次翻拍,可其基本內容與傳統核心卻沒有變化,而這也正是我國動畫電影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一個典型事例;又如《秦時明月》,就是以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后,百家爭鳴、群雄紛起的亂世作為題材背景,向人們講述了少年天明與少羽在偶然情況下卷進了秦始皇爭奪遠古龍魂的秘密行動中,進而展開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動畫是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積淀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故縱觀我國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塑造,也在很大程度上烙上了傳統文化的記號。首先,在角色選擇上,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很多人物角色都是真實存在的。如《秦時明月》中的秦始皇、扶蘇、李斯、趙高、張良、少羽、韓信等這些人物均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在這部電影中,不僅以這些歷史人物為原型,也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受眾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在角色性格塑造上,融入了傳統文化中的勤勞、善良與堅韌的優秀品德。如在《大圣歸來》中,孫悟空既有“猴”樣的機靈活潑,又有“神”樣的通天本領,而且在性格特點上,還有著正直、不畏強權與外冷內熱的特點;又如在電影《三個和尚》中,通過片中“三個和尚”的人物性格塑造,映照出人性的丑惡面——自私自利、貪婪、懶惰;但是,片中還講述了歷經火災后,三個和尚通過團結合作獲得水源的事件。雖從表面上看,它似乎影射了當時我國社會現狀,即號召人們團結合作,一起發家致富,走出“一窮二白”的生活;但從深層次來講,它也宣揚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善惡觀,即“善”始終大于“惡”,雖然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但終究“善”會打敗“惡”。
就一個民族而言,普遍會有一些獨有的文化形式被幻化為該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而帶有這些文化符號的作用,勢必會生出一股獨特的藝術魅力。故我國動畫電影發展,也同樣借鑒了傳統民族藝術形式,將其融入到動畫創作中,以此來豐富動畫藝術形式,發揚民族傳統藝術。首先,對傳統京劇藝術的借鑒應用。如《驕傲的將軍》就充分借鑒了我國傳統戲劇表演形式,特別是融入了京劇中的眾多元素,如程式化表演風格、臉譜式人物造型設計、京劇鼓點式背景音樂等,使該部影片滲透著濃濃的京劇韻味。其次,對傳統美術與造型藝術的借鑒應用。如《小蝌蚪找媽媽》影片中,就借鑒了水墨畫獨有的黑白渲染效果給予“小蝌蚪”豐富情感,讓整部影片充滿了濃郁的中國畫趣味與意境;《哪吒鬧海》則吸收了傳統壁畫與門神畫素材,借鑒了裝飾風格,并配以民間畫經常用到的一些色彩,用以襯托影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而《鷸蚌相爭》與《猴子撈月》等影片則融入了傳統水墨剪紙片藝術形式,用以豐富影片藝術表現形式。最后,對傳統民樂藝術的借鑒應用。如《牧笛》就基于南方民樂曲調,應用了田園詩與抒情曲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來細膩地描繪出牧童同水牛間的豐富感情,讓受眾在審美情趣上產生共鳴。
總而言之,我國動畫電影事業雖同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動畫產業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但伴隨人們對動畫產業的重視,我國動畫產業也即將步入發展、創新階段。為此,動畫電影創作企業本身必須同相關部分一起,共同承擔起國內動畫產業發展的責任與使命,充分借鑒應用我國各種傳統文化元素,合理選材,優化角色配置,創新藝術形式,并在各種現代化動畫制作技術應用的基礎上,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同現代動畫電影制作的有機融合,讓我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動畫電影事業得以穩步發展。
[1]武珊,郜瑞.從日本和美國動畫透視中國動畫的發展[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10).
[2]鄭藝,錢今幗.激揚水墨精神 點化丹青靈韻——中國動畫音樂創作述評[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