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憶寧
電視紀錄片欄目發展趨勢研究
金憶寧
(作者單位:西安廣播電視臺)
電視在我國創建初期的兩種主要節目類型分別是紀錄片和新聞片。好的紀錄片堪比一部故事引人入勝的劇情片,紀錄片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電視紀錄片不僅贏得了受眾的良好口碑,也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研究電視紀錄片欄目今后的發展,分析歸納電視紀錄片欄目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優劣、存在癥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發展趨勢;電視紀實
近年來,電視紀錄片是社會生活的客觀體現與呈現,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新聞題材,作比較系統完整的紀實報道,側面反映一個國家的各種歷史變革,是創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個體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圍而創作,能表達作者潛在的主觀思想的作品。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新興服務產業的經濟支柱之一,其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得到了來自國家政策層面上的大力扶持與引導,使作為一種特殊影像形態的電視紀錄片的研究成為媒體學領域的一朵奇葩,成為文化產業內具有代表性的熱門議題。
電視紀錄片欄目是在電視的誕生之后而衍生出的一個全新的表現領域里極大地影響觀眾,并受到觀眾支持的電視節目的一種類型。隨著紀錄片的發展,我國紀錄片已由紀錄影片向電視紀錄片的轉變,但相對于電視劇綜藝類節目的強勢,目前曾經受到熱捧的很多紀錄片也漸漸淡出觀眾的視野,僅存的欄目也處于叫好不叫賣的狀態,收視率依然較低,仍然處于弱勢。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內容:
1.1欄目播出時間靈活性受到制約
播出時間點、節目類型及播放時長三個“穩定”是電視節目的主要特點,而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及拍攝周期卻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約,外界因素的不確定性制約導致紀錄片無法按時完成創作,從而導致無法正常定時播放。顯然,電視欄目與電視紀錄片之間的沖突較為明顯。
1.2娛樂性可能損傷紀錄片審美
相對與電視節目的強勢,要想在激烈的商業運作時代市場環境中實現復興,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收獲好的收視率,那么紀錄片之前的說教模式就顯得異常枯燥,如何在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脫穎而出,丟棄枯燥來吸引觀眾,并向娛樂模式轉型也是大勢所趨。大眾娛樂性的存在是為了大眾,紀錄片的發展離不開大眾,所以紀錄片不應排斥大眾娛樂性。而紀錄片存在的意義決不能僅僅為了娛樂大眾,娛樂性和審美性兼并是紀錄片的時代必然要求。
1.3追求收視率可能忘卻紀錄片社會責任
紀錄片是非虛構的電視作品,是創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個體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圍而創作,能表達作者潛在的主觀思想的作品,具有藝術感染力,客觀存在性是其最完美的生命力藝術形態。只有全面對社會紀實的客觀呈現才能反映時代特性,也才能體現紀錄片的歷史文獻價值。然而在電視紀錄片欄目化發展過程中,為了收視率和更多地吸引觀眾眼球,一些創作者走進了獵奇或“作假”的創作誤區。
1.4紀錄片創作人員不足
由于電視節目的三穩特性帶來市場經濟壓力,導致紀錄片創作人或專業的制作團隊的流失。創作人員的流失使電視欄目的拍攝和制作舉步維艱。由于電視綜藝欄目的迅猛發展,例如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爸爸去哪了》,上海衛視的《中國達人秀》為代表的綜藝節目的崛起,導致更多的紀錄片創作人員和其他電視節目制作人才紛紛轉向收視率普遍較高、娛樂性更強、成名更快的綜藝節目上來。
電視欄目是電視臺每天播出的相對獨立的信息單元,主要是單個節目的組合,是按照一定內容(如新聞、知識、文藝)編排布局的完整表現形式。它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播出時間、固定的欄目宗旨,每期播出不同的內容,以吸引人們的視線,給人們帶來信息知識、享受、歡樂和興趣。另外,電視紀錄片的商業價值和人文文化傳播也被不斷發掘。例如,最近幾年比較成功的《舌尖上的中國》,主要介紹中國各地風土人情及美食生態,是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通過中華美食特色的描繪,來展現中國人社會生活儀式、倫理等形態文化,突顯一系列中國食材特有氣質元素,闡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這一紀錄片就充分運用了美食與旅游的商業價值進行拍攝。最終其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美食紀錄片,而且也帶有旅游宣傳篇、文化宣傳片的功能。
現階段,我國電視紀錄片欄目化還有待完善,發展體系還存在很大缺陷,亟待相關部門人員加強重視并深入研究電視紀錄片欄目化的發展趨勢,打破傳統局限提高收視,實現紀錄片的復興,給大眾帶來美的視覺享受。
[1]唐永勇.電視紀錄片欄目化生存現狀透視[J].新聞傳播,2014(2).
[2]萬琳.電視紀錄片欄目的娛樂元素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6).
[3]劉芳,張方敏.透視欄目化背景下的電視紀錄片[J].新聞愛好者,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