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王榮新
如何做好電視新聞采訪
張 鑫王榮新
(作者單位:廣南縣廣播電視臺)
當下的電視新聞采訪節目遍地開花。影響節目質量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同期聲就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正確運用同期聲,不僅需要講究技巧,還要經過大量實踐獲取經驗。本文從實際運用、原則、準備工作和后期剪輯幾個方面進行對同期聲的運用進行分析。
同期聲;新聞采訪;真實性
電視新聞主要是靠聲像技術傳遞信息的一種媒體形式,畫面占的比重較大,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畫面信息的傳遞大多是靠聲音來完成,否則畫面信息的傳遞收獲不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新聞必須滿足真實、及時、準確等特點。同期聲是新聞采訪過程中現場的真實聲音,如記者的解說、采訪對象的聲音、背景聲音等,是新聞真實性的重要保障與體現。
畫面是電視新聞的構成基礎,聲音是信息傳遞的關鍵,只有聲像的完美結合才能保證電視新聞質量。同期聲作為新聞中的一大亮點,只有要運用的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盲目使用,非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畫蛇添足。一般來說,動態性報道適合使用同期聲。例如,在采訪某工廠領導參觀生產車間時,若是沒有機器轟鳴聲,采訪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在這樣的新聞中,現場畫面、字幕、記者解說、背景聲,這些元素缺一不可。而在一些總結性的采訪報道中,則不適宜使用同期聲,只需記者解說就足夠了,若再加入各種同期聲,則顯得牽強混亂,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例如,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曾報道過一期對某縣法院的采訪事件,院長作為司法機關的領導人,本應認真履行自身職責,為百姓服務,然而畫面中的法院院長卻顯得十分猖獗,不但對記者有無禮行為,而且還大放厥詞,聲稱自己“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對于此類監督采訪,保留當事人現場說原話十分重要,具有實證作用。
新聞需真實客觀,盡可能還原采訪現場,矯揉造作是電視新聞的一大禁忌。很多新聞記者為了省事,或受制于采訪時間,或受限于采訪對象,或其他原因,在現場“背課文”,甚至直接念材料,導致新聞內容實質性和真實性欠缺,且在邏輯關系和氛圍調整上很不自然,極易給人一種虛假報道的感覺。所以,運用同期聲時要須遵循自然原則,保證采訪的真實性和流暢性。
記者是一個特殊職業,有其神圣的地方,但更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深入基層生活,維護基層群眾的權益,揭露社會黑暗。但目前,部分記者缺少職業操守,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在高端訪問中采訪的是各界精英人士,一旦去采訪基層群眾,則顯得極不情愿。有些記者認為自己在學識、見聞上都很高,所以容易端架子,把采訪對象當作教育對象,甚至對采訪對象有歧視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多半是誠惶誠恐,不知所措,而聲音多為后期配置,播放出來顯得極不自然。因此,記者必須保證自身的報道客觀性,與采訪對象處于同等地位,通過友好溝通,拉近彼此距離。
一次電視采訪和一篇新聞報道,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傳遞足夠的信息量而不顯突兀很關鍵,這就要求記者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為防止采訪現場出現冷場等尷尬局面,記者需要提前認真研究采訪資料,根據新聞重點內容、報道形式、對象身份等設計相應的問題。如果到現場盲目提問,很可能會錯過重點內容,使報道華而不實,雖然浪費時間卻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采訪和提問需要技巧,如現場為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和動態性,記者盡量要和采訪對象同時出現,調整好人物拍攝角度,使雙方能夠及時交流,否則只出現采訪對象,容易給人一種弄虛作假的印象。使用同期聲時,必須圍繞主題展開,且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繁簡有序,在真實客觀的基礎上,增加采訪的感染力,提高節目內涵。例如,采訪英雄人物事跡,需要通過其親朋好友、領導戰士多個方面來表達,相信每個人都有很多話要說,但真正播出時沒有那么多時間,所以同期聲要簡明扼要,而且要表現出人物個性,重點表達其英雄事跡,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采到精彩的同期聲,報道就已成功一半,但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也不容易抓住新聞采訪的重點。所以,為了獲得精彩的同期聲,記者必須進行大量的采訪,在層層挑選之后,對同期聲進行后期編輯。在同期聲的后期編輯中,不但要注意技術上的問題,而且要注重藝術性與真實性的統一,使畫面銜接良好,形成流暢和諧的效果。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能夠使得現場更加真實,增強鏡頭畫面的立體感和聲音的節奏感,而且有利于展現人物特點。在曝光類、監督類節目中更能揭露主題,所以有著廣泛應用。但廣泛應用不等于亂用,盲目使用只會降低新聞效果,因此要注意同期聲運用的合理性與規范性。
[1]席麗麗.“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應用技巧研究[J].青年時代,2014,25(14):18.
[2]李研.芻議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14):341.
張鑫(1982-),男,云南廣南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王榮新(1971-),男,壯族,云南廣南人,專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