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維
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中的認知偏向
郭 維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在當今媒體時代,“新聞”已經成了人們獲得消息的主要載體,而大眾最為關注的是新聞的內容。在新聞制作中,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新聞品質要求都非常嚴格。假如記者自身存在認知的偏向,就會直接影響新聞作品的品質,這就說明,新聞記者不僅要有發現新聞和編輯新聞的能力,還必須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把優秀的新聞作品奉獻給廣大群眾。
新聞記者;思維方式;新聞制作;認知偏向
新聞記者是把身邊最新奇的事實通過最有效、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帶給大眾,是信息的傳遞人員。在進行新聞編輯時,新聞工作者要正確地運用新聞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可以引導新聞工作者走向正確的思維方向,避免偏向思維的錯誤。如果新聞記者的思維存在認知偏向,就會直接影響新聞的敏銳度和方向性,給新聞質量帶來不利影響。
新聞工作者的“偏向思維”與人們日常理解的“偏見”有所不同。“偏見”是人們有意識,有對象,心理明確的方向,然后否認它,這種否定意義是不理智不客觀的針對,甚至涉及到社會及相同物質或人群,從而導致抵觸的心理。而“偏向”是人們毫無意識的主導,無對象感,更多時候它是人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已經在大腦中有意無意地影響人們對客觀事實性判斷的一種認知傾向。例如,《傲慢與偏見》中,主人公伊麗莎白認定富家公子達西是個傲慢且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卻險些錯過愛情,這就是她自身一開始的偏見定位,這里的偏見就是心理有意識有方向的產生的認知判斷。
在日常的環境下,偏見特指某些方面的認知理解,是不客觀的。偏見涉及社會等級、性別、人種、地域、國籍、年齡和宗教。但這并不是偏見的內容,而僅僅是對于偏見的對象的一種分類方式。偏見的方向內容常常是沒有根據的內容。例如,猶太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瑪雅人都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等。另外,對于的偏見錯誤定義,會誤導更多人群,影響他們辨知事件的實質內容,因為大家都愿意相信人們口中所流傳的內容,或者是能夠經常見到大家常說得示例(路邊要飯的都是假的),或者是能夠符合人們的某種心理(被商家勸買的東西一定不好)。
2.1“第一印象”的影響
新聞工作者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要客觀對待事物和人,消除“第一印象”對工作的影響,不能帶著個人觀點來參加工作。這種“第一印象”的認知傾向在影響人解釋和回憶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時會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記者對新聞的采訪報道,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認知活動,受認知影響。新聞報道需要對錯綜復雜、不斷變化的各種信息做出處理,所以記者在處理事件時需要對信息做出選擇。
2.2固執的信念
在看待問題或新聞事件時,要面面俱到,不能獨斷專行。人們在意或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總是那些能引起個人興趣或者與人所想正好相同的事物。固執的信念可能引導記者更傾向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心理會影響記者對信息的選定,使記者忽略那些不利的事實,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2.3感性的認知
作為新聞工作者,對待新聞事實應該理性,很多時候人的感性心理會戰勝理性心理,而在新聞工作中這種偏向是不能存在的。新聞的要點就是事實性、時效性,一旦在新聞采寫作過程中加入個人情感,那么新聞的事實性就會減少,例如,在老人被撞的新聞事件中,新聞事實是老人闖紅燈,而開車的是個有錢人,記者若出于同情改編新聞事實,就是感性心理取代了理性思想,會影響事件的真實性。
2.4太過自信
無論是在哪個行業領域,太過自信都是不好的表現。自滿、自負、只會影響眼睛看到事實,影響理智的判斷力,進而影響新聞的品質和真實性。新聞記者的報道直接影響了周圍人對社會的知,所以,新聞工作者的思維方向決定了新聞閱讀者的行為方向和思維方式,因此,記者必須用心對待每一篇報道,保證新聞的質量。
當前,新聞事業正在不斷進步,所以對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新聞記者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克服思維方式的偏向,保證每一則新聞的品質。對新聞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聞工作者的思維方向,當新聞工作者的認知有偏向,就會將自己的情感代入新聞中,使新聞的真實性和質量大打折扣。所以,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避免思維方向出現偏差,這樣才能將優秀的新聞作品帶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