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森
新聞采訪提問的“五不要”和“五要”
侯 森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提問是新聞采訪中不可或缺的最主要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一個不善于提問的記者很難成為一個稱職的好記者。只有熟練地掌握采訪提問的技巧,才能架起記者與采訪對象間的橋梁,才能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才有可能將新聞事實挖深挖透,為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新聞采訪;提問;信息
那么,記者在新聞采訪提問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做才能與采訪對象間形成良好交流,做出成功的采訪呢?筆者結合國內外新聞屆前輩們成功的采訪經驗,以及自己從事新聞采訪時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將新聞采訪提問歸納為“五不要”和“五要”。
1.1不要問不是問題的問題
有些本是普通群眾應該了解的常識,如果記者還要拿來提問,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很無知,問不是問題的問題。比如,記者到農村采訪,就不要問農民“水稻為什么要育苗?”;不要問音樂制作人“什么叫吉他失真?”;不要問歷史學者“諸葛亮本事那么大為什么沒有成為五虎上將?”
1.2不要問讓對方尷尬的問題
新聞采訪盡量不要提出讓采訪對象尷尬或者為難的問題,這樣會讓對方產生反感,建立起一道交流的屏障,阻礙采訪的順利進行。
1.3不要問采訪對象不了解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熟悉的領域和方向,如果記者采訪時不了解采訪對象的實際情況,問一些被采訪者不了解或不擅長的問題,就會影響正常的采訪。如你問姚明“怎么看中國足球隊掙錢多水平差?”這就是個不合適的問題。
1.4不要問太大、太空的問題
記者采訪時,不要問一些太大、太空洞或者讓回答者用一本書的信息量回答你的問題。
1.5不要問已知答案的問題
記者采訪提問時,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訴被采訪者然后讓他回答“是”或“否”,比如,“你這次奪得了世界冠軍是不是很激動?”“作為女主角,你的電影票房熱賣是不是很開心?”這樣沒有思考、沒有營養的問題,會讓記者提問之后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這樣才能避免提出上述這些無聊的問題?怎樣才能做好提問,讓新聞采訪高質量地成功完成呢?
2.1要充分準備
俗話說“有備無患”,新聞采訪要取得成功最重要一環便是采訪的前期準備。雖然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往往只有一兩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但是,為了這次采訪順利且卓有成效,一個有經驗的新聞記者,經常要準備幾天、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歐洲著名女記者法拉奇曾經采訪過鄧小平,在多年之后回憶那次采訪時,她說:“那次采訪很深入、很詳細,對于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但這次被公認的成功采訪與記者前期的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法拉奇為了這次采訪,提前準備了幾個月的時間,并查閱了大量資料,僅僅文字材料就有幾公斤重。
2.2要問具體問題
新聞是要用事實說話的,如果沒有一項項具體的事實和具體的數據,就難以寫出像樣的好新聞。因此記者提問也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的問些大而全的問題。
我國高校擴招初期,一位記者到一所大學進行采訪,當提問到學校為了應對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學校負責人大談特談國家政策和意義目的等問題,而這些顯而易見的回答卻不是記者采訪需要的。當記者了解到學校正在修一座新澡堂時,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可以容納多少人洗澡?還有沒有其他為應對擴招建設的新設施?這時,被采訪者很快說出了一些具體詳實的數據,進而使采訪順利完成。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問題,從采訪對象那里得到的就只能是一些概括性的問題,采訪必然索然無味。
2.3要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提問題
人與人之間只有在相互尊重、認可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只有建立這樣的關系,才能使采訪順利、成功。因此,記者采訪提問時,一定要尊重對方。那種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記者,是不會被采訪對象接受的。
記者在對采訪對象進行提問時,首先,要尊重采訪對象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盡可能避免因為這些方面出問題,影響采訪順利進行。其次,在提問時也要注意對方的身份和地位,提出的問題不能魯莽、更不能咄咄逼人,一定要提前征求對方意見,在對方同意的前提下,再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提問。同時,記者要想取得成功的采訪,還要學會傾聽,特別是在對方回答問題時要認真傾聽,不能隨意打斷,更不能心不在焉,否則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2.4要營造和諧融洽的提問氛圍
要想采訪提問順利成功,達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記者能讓采訪對象放下包袱、縮短距離,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前盡可能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范圍,讓采訪對象可以放松暢談。
2.5要問有針對性的問題
俗話說得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新聞采訪的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提不同的問題,只有對合適的對象提出合適的問題才能得到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