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民晚報》面對新的傳播環境的競爭,通過副刊與新媒體共舞,創辦數字報增加多種信息傳播方式,利用網絡與海外合作滿足受眾的需求,完成了對自身的改革,實現了個性化的發展,為正在轉型的紙媒帶來了可供參考的啟示。
20世紀末,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新媒體迅速發展起來,這自然對報紙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所以地市級晚報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目前的危險處境,尋求行之有效的辦法,突破眼前困境,獲取長遠的發展。
1 《新民晚報》的概況
1929年9 月9日,《新民晚報》創辦于南京,連續出版至今,是中國大陸創刊時間最早的一家報紙,至今已有85年的歷史,同時還是上海市覆蓋范圍最廣,公信力最強的報紙。
《新民晚報》1994年首發美國版,成為中國第一張走出國門的地方報紙,隨后共創辦了26張《新民晚報》的海外版,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以及我國港澳地區都能看到《新民晚報》當日出版的報紙。
2 《新民晚報》個性化發展的表現
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作為傳統媒介的決策者,《新民晚報》副總編輯朱大建認為“紙質媒體一定要面向未來,有果斷之舉,既要傳承文化,又要創新思想”。2010 年,《新民晚報》在審視自己價值優勢的基礎上,果斷實施一系列有效的競爭策略。
2.1 《新民晚報》副刊與新媒體共舞
當前,來勢兇猛的網絡媒體對報業的發展造成顯而易見的沖擊和擠壓。因此,很多報紙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網站。但是,大部分報紙僅僅是機械地把報紙的內容復制在網站上,仍是一個信息的單向流動過程,網絡的信息傳播雙向互動性并沒有發揮出來。
面對這種情況,《新民晚報》除了建立起自己的網站之外,還在自己的網站上建立了“夜光杯博客”, 邀請有一定寫作能力和知名度作者參與, 授予其“夜光杯博客” 的榮譽稱號, 一方面“夜光杯博客”可以提供優秀的文章給報紙供讀者閱讀,另一方面還提供相關的調查數據,這樣編輯就可以及時了解到讀者對文章或作者的看法和態度。
“夜光杯”和博客的結合徹底改變了讀者的被動地位,促使《新民晚報》能和讀者進行有效的互動。“夜光杯博客”充分利用了這種特點,既提高了信息傳播的質量和效率,又充分利用了網絡雙向傳播的優勢。
2.2 《新民晚報》創辦數字報,增加多種信息傳播方式
2007 年《新民晚報》和方正集團就面向新媒體競爭需要,報業如何提出解決的方案展開通力合作,并于同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作為初期的探索,《新民晚報》創辦了數字報紙并于4月20日正式上線。和其他的報紙推出的數字報紙不同的是,在研發《新民晚報》數字報紙的時候,即考慮了后端傳播的緊迫問題又對相關參數進行了定制, 增加技術開放性。雖然在后臺的數據庫是唯一的,但是《新民晚報》的數字報紙可以提供Web 、PDF、多媒體版三種形式的供應,同時新民晚報數字報紙還采用了國際最前沿的信息處理技術,這意味著新民晚報數字報業的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2.3 《新民晚報》通過網絡與海外合作,滿足受眾需求
《新民晚報》是最早向海外擴展市場的報紙。《新民晚報》近年來利用互聯網這種新媒介,開展海外合作的歷程與探索,可以為其它報紙發展之路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2.3.1 利用網絡,滿足海外讀者的版式需求
《新民晚報》于1994年在洛杉磯發行美國版,標志著《新民晚報》從此走向海外。2005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出版報紙,爭取海外讀者的市場,來擴大發行量,至今已在世界各國編輯出版了26個海外版。《新民晚報》海外版,借助網絡向合作方無償提供海量、多元、有價值的信息,使合作方節省了選擇信息的時間和編輯報紙的成本。而對《新民晚報》來說,它不用承擔在當地出版報紙時的印刷費、紙張費、發行費。而這一切都要得益于對互聯網這一媒介的利用。
2.3.2 利用網絡,滿足海外讀者的內容需求
海外版的讀者大多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走向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根據他們通過網絡的反饋,因此《新民晚報》在海外出版時,除了要滿足海外讀者基本的需求之外,還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滿足海外讀者特殊的需求。近年來,《新民晚報》的海外版就針對這一特殊情況實施了一些創新的舉措:首先,為了推廣上海形象,創辦“上海一周”版;其次,為了贏得原籍為江浙的讀者,設立“溫州專遞”欄目;最后,創辦“中國觀察”版。有些原籍是廣東或者福建的華人華僑,他們對“上海一周”版不怎么感興趣。所以在向這些華人華僑們現在的居住地出版《新民晚報》時,必須把福建廣東的重要信息與“上海一周”的要聞梳理整合,做成“中國觀察”專版。倘若沒有海外讀者和海外合作者通過網絡發回反饋,很難想象編輯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