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握住了機會,通過對電影作品的文化定位,以及對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和聲譽,也發展了自身的品牌效應。筆者從傳媒品牌的核心與內涵出發,對華誼兄弟傳媒集團的品牌打造、人才資源利用等方面分析華誼兄弟的品牌經營策略。
現代社會商品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品牌涵義得到了極其充分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商品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日益加快,這樣的生活模式使大眾更容易對商品進行評估和選擇,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一般更為喜愛選擇和關注具有知名度的品牌。而對于現今充斥著大量資訊的傳媒業來說,消費者普遍會偏好具有高知名度的傳媒品牌。對于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自身來說,如何來塑造自身的品牌是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的客觀生存需要。
1 資源利用
1.1 力推“馮氏電影”,打造華誼品牌
說到華誼,人們必將想到馮小剛。喜歡看電影的人大多有走進電影院的習慣,進影院看電影的影迷大多都看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而馮小剛的電影幾乎出自華誼之手。這就是“馮小剛效應”,同時可以說是華誼的品牌效應。
有限的創意資源對于現今的影視娛樂產業而言是有著無止盡需求的產業。在影視產業中,影視傳媒企業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學會和利用變化和創新。一個優秀的影視產品創作者必備能力是對傳媒產品的改變。這些集技巧性、想象力、天賦以及自身創造力的創作者將自身與聲譽度高的傳媒品牌捆綁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品牌聯盟。從一個最典型的例證可以看出:華誼兄弟與馮小剛導演的合作模式。本質上,或以兄弟的經營,模式上就是一種聯姻:人才和資本。在這場聯姻中,中流砥柱的角色便是導演馮小剛。在華誼兄弟正式進軍電行影業初期,如果沒有馮小剛,在一次又一次的投資失敗中,王中軍、王中磊倆兄弟無疑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望而卻步。如果沒有馮小剛,哪怕是談判專家來說服,恐怕也無法保證銀行發放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巨額貸款。如果沒有馮小剛,華誼兄弟這些年創造的票房奇跡和神話也就無從談到。事實上,華誼兄弟正是圍繞著馮小剛所建立的一個高效的團隊,如著名的馮小剛工作室。
1.2 重視人才資源,打造“明星公司”
在好萊塢電影制作中一個制勝的法寶,就是“明星制”。近年來中國電影也迅速在模仿和組織“大成本、大制作、大導演、大卡司”的影片組合。華誼兄弟正是意識到了在電影中,明星演員對于一部電影的重要性,2000年時就并購了經紀人王京花的公司,緊接著在2001年成立了華誼兄弟太和文化經紀人公司。這個大動作將當時一大批在中國影視界具有超高影響力的大牌明星納入旗下。華誼兄弟經紀公司隨著業務的發展,明星陣容也越來越大。即便是經歷了多次人員變動,華誼的旗下仍然有姚晨、李冰冰、張涵予、蘇有朋等一線明星。目前,這種人才集中模式這十分有益于一家電影企業的實力培養。
1.3 重視經濟效益,留住人才
華誼不僅強調情感和企業文化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法,另一個更重要的手段是讓明星和導演持有公司的股份。華誼上市當天,明星股東身價飆升,華誼旗下的許多藝人因為對原始股的認購事件而一夜暴富變身為千萬甚至億萬富翁。這其中最富有的就是導演馮小剛持288萬股,價值8231萬元;在演員中,黃曉明的持有股達到180萬股,賬面價值逼近5144萬元。華誼對于新進公司的員工,他們雖不能對原始股認購,華誼兄弟還是采取了激勵政策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進來。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財經道節目《璀璨綻放》的專訪時說道:“由于華誼已上市,原始股的機會已經沒有了,我們會提供一個期權激勵政策,作為一個企業,我們希望員工能夠一起分享公司的成長。”
1.4 創立“導演工作室”,保持團隊活力
華誼對于知名導演的重視可以體現為為其創立個人工作室和在集團公司中的地位,讓其在創作上保持極高的自由度,這一點吸引了許多大導演的加盟。“華誼兄弟”又因為其獨特敏銳的劇作選擇視角,對國內外影視人才的集結號召力,與著名導演馮小剛、張紀中、滕華弢、陳大明等的簽約,一起合作創建了6個導演包括制片人工作室,華誼兄弟影業投資公司與這些導演簽約的制約條件是要為“華誼兄弟”拍戲。
2 結語
通過成功的人才利用品牌戰略,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將10幾年以前的小型廣告公司努力發展擴充到今天的大型傳媒影視集團,可以說是中國民營影視自身發展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