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頻繁爆發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著自媒體時代到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為公眾更多地參與到公共事件提供了可能,現實生活中無處發泄的矛盾,公眾可以利用新媒體在網絡上一吐為快,網絡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正是社會矛盾在網絡上的體現。因此,自媒體時代下,如何良好地運用新媒體和社會公眾溝通,并且做好網絡群體性事件應對措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1 自媒體時代和網絡群體性事件
1.1 自媒體時代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已成為新媒體的重要形態,媒體變得越來越平民化、私人化,憑借手機客戶端和互聯網技術,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可以隨時隨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人人皆媒體”的“自媒體”時代。
關于自媒體的定義有很多,目前受到學者們廣泛認可的是2009年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所提出的: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如郵件、手機、博客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特定個體傳遞信息的新媒體,稱之為自媒體。
1.2 網絡群體性事件
網絡群體性事件其實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廣義上來說,能夠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都可以說是網絡群體性事件,可能是娛樂事件,也可能是突發性事件或政治事件等。而狹義上的網群事件是指一些和政府關聯,公民和政府之間矛盾和摩擦,并引起惡劣影響的事件。
網群事件主要發源于微博、人數密集的論壇、貼吧等,通過大家相互轉載、評論、發帖等互動行為進行傳播,由此引起其他網民的關注,進而引發大規模的響應。但是,網群事件并不都是惡劣性事件,也有一些傳播正能量的行為,微博也在一些正面的網群事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汶川地震時的一呼百應的捐款,也有其積極地影響。
2 自媒體時代網絡群體事件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自媒體時代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特點以及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網絡群體事件傳播更為迅速、影響更為廣泛
自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播更為及時和迅速,實現了信息的隨時隨地傳播,也使得信息在短時間內傳播的范圍更為廣泛。以微博為例,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線性傳播模式,實現了裂變式的擴散傳播,相比于傳統媒體點對面的傳播模式,利用微博,可以達到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傳播更加迅速和精準。因此,微博使網絡群體事件的傳播更為迅速。另一方面,網絡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用戶可以同時對一件事進行關注,微博的平民化特征更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借助微博的評論、轉載和互動等功能,人們可以實現自身的傳播,參與到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過程,這就使群體性事件的影響更為廣泛。特別是當一件事成為人們的焦點時,微博的傳播速度以及范圍是驚人的,造成了網絡群體事件傳播更為迅速和廣泛。
2.2 網絡群體事件對社會公共問題的關注依然密切
對比人民網2013年和2014年網絡輿情監測報告,我們不難發現,公眾所關注的焦點仍然聚集在重大社會公共問題上,主要集中在社會矛盾、吏治反腐、公共管理、公共矛盾等幾個方面。2014年人們對政府的反腐話題關注度較之201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例如周永康案件,說明公眾對于公權如何進行社會結構的調整這一問題仍然十分敏感。同時,關于民生的問題仍然是公眾關注的熱點,由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居民的健康問題等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個人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仍然受到全社會持續和廣泛的關注。例如,2014蘭州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事件和廣東茂名PX群體性事件,2013年的香港奶粉限購令,關于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小商販與城管的沖突問題、醫患問題等。除此之外,涉及到公共安全的突發性事件也是輿情的爆發點,比如2014年昆明火車站的暴力恐怖事件、山東招遠的麥當勞血案等,都引起全民廣泛關注。
2.3 網絡群體事件發展過程中公眾的情緒更容易激化和難以控制
勒龐的群盲理論認為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時,會形成群體心理,它們不是簡單的個體的累加,反而會表現出特定的特征,它們每個人的思想和情感都會表達出來。特別是在網絡群體中,網絡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微博的匿名性、私人化等特性,使一些人感覺不受法律和道德約束,針對網群事件時表達意見時言論就更加自由,更容易失去理性,因此,當群體性事件發生時,公眾的情緒就更容易激化。另一方面,網絡群體事件的突發性,增加了相關部門在管理工作的難度,在現實中群體性事件發生之時,由于受到時空的限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網絡使人們不受時空的控制同時去關注一件事,特別是利用微博互動,可以短時間內造成更廣泛范圍內的影響。這種突發性往往無法預料,一經爆發就已經造成很大的影響,也就為政府的控制增加了難度。
3 如何應對網絡群體性事件
古人云:“禁于未發之謂預”,“防為上,救為次,戒為下”,對于網群事件的治理,應當采取預防和疏通為主的措施,以達到網絡和諧與社會穩定的目的。網絡群體事件的應對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種途徑。
3.1 提高社會公眾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
目前,我國網絡群體性事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眾缺乏媒介素養。一方面,由于傳播者沒有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傳播網絡謠言。例如,靠制造謠言盈利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他們在微博上利用謠言制造極端言論,引起人們的關注,然后和企業勾結,為企業進行營銷,賺取利潤,網絡“大V”變成“大謠”就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受眾對網絡中充斥著的各種各樣的信息,沒有基本的辨別能力和批判能力,容易輕信網絡中的謠言傳播,只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因此,提高全民的媒介素養是防治網群事件的有效方式之一,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被當作公民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首先,加強對青少年的媒介教育,學校應該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其次,對普通的大眾網民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使他們在面對網絡上五花八門的垃圾信息、暴力信息、非法信息等負面信息時,有基本的免疫力,學會理性地思考,不要盲從。最后,應當引導社會公眾多關注主流媒體的信息,對信息有基本的批判能力,能夠正確地認識、理解和運用信息。
3.2 增加公眾反饋渠道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并且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例如,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別大,部分政府官員腐敗作風和官僚主義,還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房屋拆遷問題、醫患糾紛,以及關乎公民自身權利的司法問題等。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問題得不到合理合法的妥善處理,人們找不到可以表達和發泄的渠道,只能借助于網絡渠道宣泄自己的憤怒,以達到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目的,這就間接造成了社會矛盾在網絡空間的激化,網群事件正是社會矛盾在網絡上的集中體現。
互聯網從側面集中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狀,也是政府發現社會基層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政府可以根據網絡輿情監測,了解到社會現實中人們關注最多的問題,以及社會矛盾的主要表現情況。同時,政府可以利用網絡,借助于自身媒體資源優勢,增加公眾的反饋渠道,實現自下而上的民意表達,更多的關注民生,傾聽人民的呼聲,真正地融入到群眾中,對民眾所反映的問題,及時地采取措施進行解決,以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使事情愈演愈烈,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3.3 建立和健全網絡管理相關制度和法規
網絡管理制度和法規的缺失是造成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公眾對網絡虛擬化空間的認識不全面,以及相對滯后的管理制度,特別是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使相關部門在應對網絡群體性事件時,沒有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規章制度,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管。
因此,要做好虛擬網絡的管理工作,應當建立和健全網絡管理的相關制度和法規,把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治理納入法治的軌道,使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引導、依法治理,這樣就能對網絡實施有效的監管。在監管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對網群事件進行梳理和引導,防止網群事件的進一步惡化。同時,也可以使一些網民的行為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不能毫無顧慮地為所欲為,散布惡意信息和網絡謠言,做出一些違反道德和法律的惡劣行徑。對于網群事件的治理,需要鼓勵公眾自覺地堅守法律的底線,積極地為建設健康和諧的網絡秩序而努力。
3.4 政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首先,政府部門在實施相關工作時,應當注意工作方式。政府管理部門在處理一些社會矛盾時,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細致耐心地做好相關工作,而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或者用強制的命令推行某些措施,對群眾的利益造成損害。
其次,政府部門應當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政府部門應當合理利用信息和技術的優勢,保證政府信息的透明性,對網絡信息進行實時監測,以便對社會矛盾做出及時的判斷,進而采取預警措施。例如,政府可以利用門戶網站和傳統媒體,公開和宣傳政府信息,主動做好政府的政策法規的解讀,正確回應工作的質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還可以利用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及時與民眾溝通和互動,掌握民眾最新的思想動態,以達到預防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目的。
最后,政府部門應當更好地利用主流媒體,使主流媒體做好政府和民眾間的調節工作,加強輿論引導,牢牢把握輿論的導向,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減少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摩擦,共同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