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公開已然成為大勢所趨,通過立法建立信息公開制度是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而新聞報道作為信息公開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新聞報道中體現其真正價值,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對新聞報道又帶來哪些深遠影響,這都是本文要闡述的內容。
1 我國信息公開制度的發展
我國信息公開制度始于199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實行的“檢務公開”,而后司法部門也開始推行“審判公開”和“警務公開”,1999年又推出政府網上工程。從此政府的政務公開向前邁開了堅實的一步。2007年4月5日,我國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自此,我國信息公開制度有了第一部法典,這標志著我國信息公開步入法制化軌道,政府信息公開的規范性第一次在制度上得到了確立,這對于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合法化,規范化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確保信息公開的公正、公平、真實有效起到規范性作用。同時也更好地推動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新聞媒體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信息公開理念的重大變化必將直接影響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活動。
2 新聞報道存在的弊端
新聞報道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它的作用是雙面的。一方面,它可以如實地把重要的信息傳給民眾,讓民眾的知情權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如果新聞報道不真實,或者把不適宜報道的報道出來乃至不應該報道的報道出來(泄密),就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如今,新聞媒體正在市場化,隨著人們對信息公開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聞媒體的泄密事件和假新聞事件也越來越多。新聞媒體為了要獨家,把一些涉及到國家安全和利益乃至不實的新聞報道出來,嚴重違反了國家安全法規和公民感情。通常而言,媒體泄密的方式有幾種,一是新聞媒體的報道沒有直接泄密,但是經過別有用心者進行資料加工而導致泄密,隨著出版刊物的增多,公開傳播的信息量也不斷加大,信息分析者會根據這些資料進行專業的分析、整合,從而找到所需要的材料。二是新聞媒體為了在報道中要獨家新聞、首發新聞、精確新聞,從而追求事情的真相,而有些事情的真相恰恰是國家的機密(例如一些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媒體報道新聞前,必須做好篩選,多咨詢、多核實,只有這樣才能不給國家帶來損失。
從大眾傳播和和社會關系的方面來看,信息公開和新聞報道是相輔相成的,信息必須通過新聞報道的方式傳播給大眾,而新聞報道的內容必須有公開的信息,媒體要有篩選信息的能力,而政府也要負責任地公開,這樣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從而實現公民知情權的最大化。對于公民知情權,《條例》中有明確說明:“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本條例。”這個條例就是所謂的“權利原則”,即每個公民都有知道政府相關信息的權利,公民也可以向政府申請公開信息,如果政府有侵犯公民的知情權,公民可以向相關部門提出訴訟。從而在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新聞媒體在政府和公民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政府通過新聞報道,把信息傳達給公民,而公民通過媒體獲知信息并可加以反饋。新聞媒體必須保障信息的自由流通,同時實現自身的環境監測功能,幫助人們監測社會環境的社會新聞和實用資訊,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而《條例》的施行,必將在制度上規范政府機關的信息公開行為,減少政府官員對信息公開的隨意性。
3 信息公開制度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3.1 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直接決定新聞報道的內容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下,政府一般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對有負面影響的信息進行疏導,另一種是對負面信息進行封鎖。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政府認為公民有比較理性的認知,能清楚地分辨事件的嚴重性,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預防和治療,對事件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只要能及時有效地把負面信息傳達給公民,并在信息傳達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疏導,就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大大降低對社會的危害,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在這種突發事件時,要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效果的前提必須是準確、有效、及時地把這些負面信息,通過媒體的新聞報道傳達給公民,尊重公民的知情權,使信息在整個過程中自由順暢地傳播,并在傳達信息的同時做好正確的疏導,最終達到社會穩定的效果。如果在發生公共衛生事件時,政府認為民眾不能承受事件帶來的傷害的壓力,會給社會帶來混亂和危害,就會對負面消息進行封鎖,哪怕有些消息泄露,也會把消息控制在最小范圍,不會通過媒體來報道和傳播
3.2 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擴大了政府公開信息的范圍,給新聞媒體提供了更直接、更準確的消息來源
《條例》的頒布,使公民的權利從夢想變成了現實,真正做到了政府信息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規定。確定了公民獲得政府信息的權利。在政府機關不能正確履行其職責或履行職責違反規定時,新聞媒體可以通過這個條例規定的方式尋求幫助,既可以向上級監察機關進行申訴,也可以提出行政訴訟。所以,《條例》在某種程度上既保障了政府機關公開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同時又對媒體報道起到了保護作用,使公開信息自由流通。同時,《條例》頒布后,也擴大了媒體報道的信息來源。政府不僅要公開行政的結果,只要和公民有切身利益關系的信息也要無條件公開,這是以往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3.3 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媒體報道內容的真實性
在《條例》沒有頒布之前,沒有對政府要公開的信息加以界定,所以,公民對信息的了解不全面。自從《條例》制定實施后,政府必須根據條例規定,公布和公民有關的信息或行政結果,而媒體把政府公布的信息做成新聞報道傳遞給民眾。所以,只要政府公布的信息是真實的,那么就會保證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從而大大減少了對社會安全影響的不穩定因素。例如,對汶川地震的報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自然災害發生時,人們不可避免地對其產生恐慌,但政府在采取救援措施的同時,讓媒體現場報道災情的進展情況,及時把信息傳遞給所有公民,便會有效避免社會暴亂和危險隱患。
3.4 信息公開條例法律位階較低,其法律效力低于憲法及一般法律
憲法是我國的第一大法,而信息公開條例是由國務院頒行的行政法規,法律效力低于憲法。也就是說,該條例不能對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信息公開進行要求。那么,在新聞媒體報道一些政府公開的信息時仍會出現一些困難。
3.5 要提高對新聞報道的保護力度,健全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法律制度
美國不僅有《信息自由法》的信息公開法律,還有《陽光法》和《隱私法》,這三項法律分別對公民和政府提供權利和施加壓力,這樣縱向式的法律體系既保護了公眾的知情權,又限制了政府濫用職權,使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有可能把信息如實的報道給民眾,而民眾的知情權也有了法律的保障;英國的《信息自由法》主要包括信息權,任何向公共部門索取信息的人都享有如下權利:公共部門應以書面形式告知,該部門是否保存有信息請求書中所描述的信息;如果情況屬實的話,該公共部門應將這一信息傳遞給信息請求者。這項內容也充分體現了民眾知情權,并受到法律的保護。而我國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處在建立完善階段,保護新聞媒體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所以新聞媒體在面對政府信息公開報道上還比較被動。
4 從2015年兩會報道看政府信息公開與新聞報道
2015年3 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兩會召開的消息通過各種媒體的報道完全對外公開。報紙、電視、廣播、手機、網絡等各種媒體渠道同時對兩會內容進行多渠道多角度報道,形成了立體式的傳播方式。而兩會關注的內容大都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與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政府必須把會議的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傳播給民眾,使公民最大限度地了解會議的內容與精神,從而也能得到公民對其決策的反饋和建議,做到充分的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在兩會的報道過程中,各個媒體必須遵循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如實地將會議的內容傳播給廣大公民。當前,網絡媒體迅速發展,成為當今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僅可以即時傳播會議的實時情況,同時能快速接收民眾的反饋意見,實現了人人參與的目標,充分體現了民眾的參與權。所以,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并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各種媒體的融合使用,才能增加信息的傳播效率,更好地達到政府與共鳴的良好互動。
5 結語
信息公開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同時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信息公開制度作為一種法律制度,要求政府有信息公開的義務,承認公民有知情的權利,是對公民知情權的進一步確認。新聞報道作為信息傳播的橋梁,必須傳播真實有效的信息。只有真正的信息公開,加之新聞報道的有效傳遞,公民積極參與并反饋,社會才能穩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