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經歷了從“一枝獨秀”到“百家爭鳴”,從“競技比賽”到“生活體驗”,從“草根秀”到“明星秀”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存在著盲目更風、炒作話題、照搬照抄等問題,并呈現出探索原創節目、立足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題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自21世紀以來,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嘗試,雖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也面臨著不少問題。目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各大電視臺轉變觀念,推成出新,致力于研制新型原創真人秀節目,并且在搶奪受眾市場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節目的社會效益。
1 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
2000年6 月,廣東電視臺播出《生存大挑戰》,借鑒了美國節目《幸存者》的理念和創意,成為我國引進國外電視真人秀節目的開端。此后,這類節目被廣泛移植或模仿,各大電視臺逐漸開始了對真人秀節目的探索與嘗試。2003年,中央電視臺相繼推出了“競賽類真實體驗欄目”《金蘋果》和“平民選秀欄目”《非常6+1》;湖南娛樂頻道推出“無門檻音樂選秀節目”《超級男聲》,三檔節目各具特色,廣受歡迎,均創下了不俗的收視記錄 [1]。
這些節目的播出,為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探索了有益經驗。此后,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發展勢頭更為迅猛,各類真人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了電視熒幕上,歸納起來,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1 從“一枝獨秀”到“百家爭鳴”
在2003年前后,央視和湖南衛視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較為突出,后來隨著各大電視臺的涉足,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如今,除了以上兩家電視臺,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等的真人秀節目日漸突出。為了站穩腳跟,各大電視臺在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真人秀節目的同時,也在著重塑造“王牌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等。
1.2 從“競技比賽”到“生活體驗”
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發展的前幾年,絕大多數都是競技比賽類節目,特別是2005年之后的幾年,選秀節目發展到了高潮,《超級女聲》《中國達人秀》等風靡一時。在選秀節目發展得如火如荼之時,湖南衛視推出了體驗式真人秀節目《變形計》。該節目開始將目光貼近現實生活,關注主人公的細膩情感。近兩年,生活體驗類真人秀節目強勢崛起,《爸爸去哪兒》《星跳水立方》《兩天一夜》等節目均受好評,吸引了不少受眾。
1.3 從“草根秀”到“明星秀”
真人秀電視節目,給不少“草根”提供了登上電視熒幕的機會,最為典型的莫過于益智類真人秀如《開心辭典》等,體育競技類真人秀如《智勇大沖關》等,以及歌舞比賽類真人秀如《超級女聲》等。然而“草根”畢竟沒有固定的粉絲群體,在節目宣傳中處于劣勢。于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明星真人秀涌現,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節目,在節目播出前便收到強大關注,造成了聲勢浩大的明星效應,收視率也一再創新高。
2 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仍然面臨著不少質疑,其中最大的爭論點源于國內真人秀節目缺乏創新,大多模仿或直接引進國外節目,是純粹的“拿來主義”。其實,這樣的指責并不是無中生有,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確面臨著創新力小、原創率低的窘境。這是由于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發展時間短、速度快,且經驗不足,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不少弊端,為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少阻力。
2.1 盲目跟風,引發同質化競爭
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爆紅了之后,各電視臺眼饞這塊“肥肉”,爭相模仿,炮制出許多同類節目,如東方衛視《我型我秀》,重慶衛視的《第一次心動》,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等都是克隆品。這反映了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一個現象——“競爭性復制”,而這樣為了瓜分大眾興趣市場而炮制的節目,使整個同類型的節目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循環之中,最終加速了這一類型節目的死亡 [2]。
2.2 炒作話題,造成負面社會影響
從營銷方式來看,不少真人秀節目都在其節目播出期間進行話題炒作,以提高點擊率,爭奪受眾市場。2012年《中國好聲音》播出期間,傳出了導師庾澄慶與選手吳莫愁的緋聞,引發了社會對選秀節目“走捷徑”的思考。更為甚者,重慶衛視在《第一次心動》的節目中,不斷制造出一些庸俗的話題和假新聞,有悖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
2.3 照搬照抄,缺乏自主創新意識
現如今,我國收視率較高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大多模仿自國外,極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據調查,在中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幾乎都是“舶來品”,原創節目能夠崛起的微乎其微。這些從國外引進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不僅需要花費巨資購買版權,還容易形成思想惰
(下轉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