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鏡記者是新聞節目現場報道的重要形式,對于新聞節目的質量及傳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的語言功力及表達較為關鍵,本文主要對當前我國新聞出鏡記者在語言表達規范性上的問題進行淺析,并探求解決的對策。
隨著新時期電視新聞節目的迅速發展,現場直播形式越來越占據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地位,由此給出鏡記者的業務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出鏡記者作為新聞現場中用鏡頭從事信息傳達與人物采訪的電視新聞主持人,增強了電視報道的現場感,尤其是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規范性更有利于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效益。
1 當前出鏡記者語言表達存在的問題
1.1 語音不規范問題
出鏡記者只有保證準確規范的語音才能確保新聞傳播效應。然而,當前出鏡記者語音不規范問題卻成為十分普遍的問題。
1.1.1 語音錯誤。主要是指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出現的讀錯音的現象,具體包含聲母、韻母及聲調等方面。首先,比較容易出錯的是,聲母中“n”“l”不分,如將“河南(hénán)”“南京(nánjīng)”讀成“hélán”“lánjīng”。其次,在韻母讀音出錯的問題上,有些記者經常將圓唇音“o”讀成“e”,如將“打破( pò) ”讀成“打破( pè)”,或前后鼻音分不清楚,如將“心情(xīnqíng) ”讀成“xīnqín”等。最后,在聲調方面,有些記者經常出現多音字讀音問題,如將“千載(zǎi)難逢”讀成“千載(zài)難逢”。另外,有些出境記者喜歡刻意模仿港臺腔音調,將詞的輕重位置混淆,尤其在一些輕聲和兒化音上出現不規范問題。
1.1.2 發聲問題。雖然對于出鏡記者的語言語音規范性要求不如對播音員和主持人的標準嚴格,但發聲規范性卻是二者共同的語音達標要求。當前,出鏡記者最欠缺發聲訓練,尤其對于氣息、喉部、口腔及聲音彈性的控制相當欠缺,出鏡記者在不同地域環境的影響下容易出現聲音出不來、聲音缺乏穿透力及彈性、換氣頻繁、語義不連貫等問題,令觀眾產生厭倦。
1.2 語法不規范問題
在觀看電視新聞節目中,觀眾經常容易發現出鏡記者在詞匯語法上表達不規范的現象,給其帶來了不舒服的視聽感覺。一方面,語法錯誤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主要存在句子成分殘缺、搭配不當及結構混亂的現象。例如,“通過目擊者張女士對事故現場的情況講述,使我們對此事故發生的原因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句話中“通過”造成了主語的缺失,“通過”和“使”不能同時出現在該句子中,較多的出鏡記者容易出現此語法錯誤。再如,“保護公路橋梁不受損害”,此處的“保護”沒有使、令的含義,與后面的句子不能構成兼語,造成了結構混亂問題。另一方面,方言詞匯及網絡詞匯使用不規范現象也比較常見,有些出鏡記者在采訪老年人時,喜歡問“您幾歲”,此句話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卻讓人聽著很不舒服。還有在當前網絡中流行的“你懂的”“醬紫”“高大上”等詞語,也被較多出鏡記者廣泛應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新聞的客觀性與權威性。
1.3 語句表達不得體問題
語句表達不得體問題是當前出鏡記者在實際現場報道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首先,語句無意義重復。有些記者由于思維未跟上表達的速度或受語句表達的習慣性影響,出現語句表達重復、啰嗦的問題,如“下面我將帶領大家,帶領大家走進……”其次,語氣詞濫用。一般情況下,使用語氣詞是為了強調講話人的語氣。有些記者卻為了爭取思考的時間而在無需語氣詞的語境中增加語氣詞的使用,諸如“對吧”“對不對”“啊”等都被廣泛的應用于語句,極為影響語句內容的連貫性和語言表達的流暢性,違背觀眾審美需求。最后,連停、重音處理不當。出鏡記者在短時間的現場報道中,需要利用語速快、停頓少的語言表達敘述出更多的新聞信息,但當前有些記者卻為了追求速度和信息量,忽略了語句表達中連停和重音處理的技巧。如在一些災難事故現場報告中,一些記者將死傷人數的播報未做重音處理,并且對于一些能突出事件本質的詞也沒有加以重點強調。
2 出鏡記者語言表達規范性問題的解決對策
2.1 加強出鏡記者基本功培訓及訓練
提升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規范性,關鍵還在于強化其自身基本功,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水平。為此,廣播電視媒體要嚴格要求出境記者,引導其語音、發聲技巧培訓和訓練工作,并強化其語言表達技巧。首先,在語音、發聲技巧方面,語音訓練只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稍加留意,就能糾正語音習慣問題,從基本的聲母、韻母開始循序漸進;而對于發聲訓練,則應該掌握用聲方法,塑造聲音彈性。由于出境記者多為戶外工作,因此需要加強呼吸控制和口腔控制的訓練,利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方式,使喉部保持放松的狀態,聲帶振動輕松,促進呼吸的持久自如,達到吐字歸音的清晰飽滿。出境記者在工作之余,可以進行口腔力度、聲音彈性、氣息控制等基礎練習,也可以進行語音、古詩詞、即興口語等提升練習。其次,在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出鏡記者主要應重視語言的流暢性和邏輯性。流暢性需要出鏡記者重視表達中連停、重音及節奏在語言表達中的重要作用,明確停頓在語言環境中的目的,當停則停;把握語言藝術性,加強對重音的科學使用,利用快慢、輕重、長短及虛實等形式加以表現。而邏輯性則要求出鏡記者把握語言表達的思維,應從新聞采訪和寫作的角度,有條理地將新聞現場信息以“倒三角”結構進行描述,提升語言表達的邏輯條理。
2.2 強化角色轉換能力與情感表達
出鏡記者倘若在實際現場報道過程中,過分在意自身角度與眼神,就會忘記報道的目的,不知所措。出鏡記者應該在現場報道中保持“忘我”的狀態,注重角色自身的角色把握與情感表達。如比較優秀的出境記者柴靜、張泉靈,她們在鏡頭前多素顏對人,但其專業技能卻令人動容。出鏡記者應該將自己視為普通人,在較高的新聞素養和表達能力基礎上展現自身的個性。此外,出鏡記者要利用自己的語言對新聞現場中的觸感等加以詮釋,注重自身情感與語言表達的融合,將自己在現場的真實感受用個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彰顯出電視畫面的現場感。例如,在某個調查污水排放的新聞事件中,記者走到鄰近現場的時候,可以表述道:“距離污水排放口還有近10米的距離,就已經可以聞到了十分刺鼻的味道,這味道類似雞蛋腐臭的味道,難以接受。”通過此形象的表述,更容易向觀眾表達現場真實場景。
2.3 完善管理制度,塑造出境記者品牌
出鏡記者的工作既不同于文字記者,也不同于播音員,對于出鏡記者的管理及評價應該建立在獨立體系之上,明確出鏡記者的規范層級,對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的關于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和推廣普通話的通知,各級電視媒體應該對出鏡記者建立獨立的考核評價機制和管理機制,通過獎懲分明的管理體制,規范出鏡記者的錄用標準,并促進其自我提升。另外,電視媒體還應該積極塑造出境記者品牌,以白巖松、柴靜、蔣林等優秀出鏡記者為榜樣,重視出境記者的品牌塑造,推動出境記者整體素質的提升,促進電視新聞節目品牌價值的實現。
3 結語
總體上看,我國出鏡記者的發展在面臨一些語言表達規范性問題的同時,依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我國出鏡記者的發展之路任重道遠,需要出境記者自身及電視媒體共同努力,提高語言表達規范性,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以推動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