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優聽Radio、多聽FM、喜馬拉雅電臺等先后完成近千萬美元融資,移動互聯網電臺全面開花,讓人目不暇接。當然,傳統廣播媒體在過去的一年也穩扎穩打,收聽群和廣告創收持續擴大和提升。如此看,貌似兩者互不影響,甚至相互促進,然而細想就會發現,之所以傳統媒體現在依然生機勃發,始源于有車群體的持續擴大。據央視今年3·15晚會披露,目前,我國的汽車消費已步入大眾化消費階段,據統計,2014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超過1.5億輛,幾乎不到十個人就擁有一臺小汽車。由于技術所限,目前汽車的收音范圍大多限于本地或周邊電臺、數個省級電臺及數個中央級電臺,競爭壓力相對還是較小。試想,若有一天,技術層面解決網絡覆蓋問題和流量費用問題,傳統廣播媒體還能存留多少?如此想來,此壓力并非遠慮,實為近憂啊!
如何強化所屬地市級媒體的競爭力?唯有做到接地氣!2011年起,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也是出于這個目的。離群眾更近,走進本地受眾的心里面!這樣,才能牢牢掌握話語權,把握收聽率。
基于此,2014年3月,攀枝花汽車電臺推出了“910大眼睛”版塊,每天十分鐘,以線性的方式出現,旨在解決聽眾反映的生活中的難題。熱線、短信、微信、微博全天候接受聽眾“吐槽”。該版塊一經推出,社會反響強烈,每天反映、投訴、咨詢各類問題的聽眾不計其數,但是由于當時的人員分配方面,記者數量嚴重不足,問題回復速度嚴重滯后。攀枝花汽車電臺領導層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優化人員配置,調整節目結構,終于在2014年8月,將10分鐘左右的線性版塊《910大眼睛》變成一檔每天1小時的日常節目,節目時段選擇在晚高峰,每天17:30—18:30。
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開播短短八個月的《910大眼睛》節目組共接到群眾反映問題4963個,關注率100%,解決率90%以上,獲得了聽眾的廣泛認可,節目收聽率也得以穩步提升。除此之外,由大眼睛報道的《堅強的“玻璃女孩”玲玲》獲2014年度攀枝花市共青團工作優秀宣傳報道獎一等獎,由大眼睛報道的《何兵日記》獲第十九屆攀枝花廣播電視節目獎,目前正在角逐四川省廣播電視節目獎。可謂是獎杯、口碑雙豐收。
其實,對非新聞類廣播電臺要做民生新聞類的節目挺難的,采編隊伍不專業,此前與相關部門和單位打交道的機會也少之又少。但換個角度想,這些弱勢通通可以轉換為優勢。沒有人情往來,反而更純粹;沒有采編經驗,可以累積經驗;從心出發,“不說套話說人話”,更受聽眾歡迎。
其實,落實到每個選題是很瑣碎的,這些選題中,驚天動地的大事少之又少,但是因為問題都是聽眾反映的,那我們的優勢就是最貼近基層、貼近民眾、貼近生活,最便于了解社情民意,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新聞主角是“小事件”、“小人物”。如何呈現這些“小新聞”,讓它以小見大,可聽性強,采訪中的細節挖掘尤為重要。
作為《910大眼睛》的節目編輯,下面這些粗淺的言論,僅供各位參考,不當之處,不要見笑。
首先,我覺得編輯、記者一定要有極強的新聞敏感度,善于發現和串聯細節。打開視角,才能將聽眾的“個例”最大化,更適合普羅大眾關注。如2014 年10月,有一位聽眾通過微信詢問:“聽說阿署達花舞人間景區要打造薰衣草基地?什么時候最適合去看啊?”經過記者了解,這位聽眾烏龍了,他所說的地方其實是干壩塘薰衣草種植實驗基地,面積 9237 平方米,曾在上半年吸引很多市民前去參觀,但是提問的這個時候已經不在薰衣草的花期了。本來如此做一個簡單回復即可,不過可聽性弱,而且花期已過,對市民來說幾乎沒有價值。在討論選題時,編輯和記者聯想到,聽眾提到的花舞人間景區好像是即將于12月舉行的2014年攀枝花歡樂陽光節的開幕式舉辦地,屆時會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呈現。根據多方聯系,終于拿到了第一手的新聞,在《910大眼睛》中搶先呈現。這位聽眾也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其次,記者一定要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善于觀察和捕捉細節。細節往往善于和人捉迷藏,需要花時間和耐心才能找出它。記得2014年5月,有個聽眾提及仁和有一個困難的家庭,女兒患上了罕見的脆骨病,希望我們關注一下。記者趕往現場,除了完成了該采訪之外,一個志愿者映入了記者的眼簾。他一直在和小女孩聊天、做游戲,看得出來,他應該是來幫助過這個家庭很多次了。一打聽,果然,這個男孩就是攀枝花市優秀志愿者何兵,過去的一年,他一直在默默的為這個苦難的家庭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過一交流,問題來了,這個何兵太不善言辭了,而且極其緊張,根本無法完成基本的采訪和溝通。但是記者并沒有放棄,隨后的幾周,總是抽時間和何兵一起去探望這個患脆骨病的女孩,終于有天,記者無意中發現了何兵隨身攜帶的一個日記本,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下,最終通過呈現日記中部分片段的方式完成了這期“特殊”的采訪,非常感人。
再者,記者的提問也很重要,一是問題越簡單越易懂越好,二是問題越開放越發散越好。其實,很多受訪者在面對采訪時都有緊張的情緒,簡單易懂的問題更容易讓人打開心扉。比如,在采訪中,問相關部門“接下來會采取什么措施呢”,這個問法就不太好,會覺得這個題目很大,會陡然增加受訪者的緊張情緒,也容易導致最后受訪者泛泛而談。而如果改成“那接下來咱們怎么辦呢”,可能就會好得多,再輔佐以“為什么”、“具體得等到什么時候”、“困難在哪里”之類的話,幾個問題疊加,采訪報道就會更生動更具體更有意義。另外,采訪中有的記者特別能說,提問時喜歡自己說一堆,最后還留下一個閉合性的問題,造成采訪者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這樣的采訪就是失敗的。
最后,我覺得,編輯和記者一定要有“獨家新聞”的概念。這個獨家,并非只是內容上的獨家,更多的是報道視角、方式和呈現效果的獨家。對于地市級媒體而言,新聞素材偏少,很多內容多家媒體同時掌握,這時就需要編輯和記者抽絲剝繭,通過最獨特的方式呈現。例如,2015年3月3日,攀枝花魚塘高速路口正式開通,從此,炳草崗片區的居民上高速不再需要到金江高速口了。這個新聞,多家媒體都予以了報道,汽車電臺的聽眾大多都是私家車主,這個消息源很重要,于是,《910大眼睛》高度重視,派記者實地體驗和調查,結果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由于道路是新修的,相關的標志標牌并未完善,需要車主注意;第二就是,對于大多數炳草崗片區的居民來說,上這個新修的魚塘高速的距離并不是最近的,只對于部分炳三區的居民來說,距離會縮短,所以,其實大多數炳草崗車主并沒有必要非得放棄金江高速,而選擇魚塘高速。事后,很多車主都打來電話表揚了我們的這份對待工作細心和認真的態度,對大家很有幫助!
總而言之,一篇好的新聞報道,一檔好的民生新聞欄目,需要編輯、記者更用心、更投入。《搜神記》中說:“汝等但買細好紙三百張,筆五管、墨十挺”。《舊唐書?岑文本傳》中有:“睿宗覽而大加嘆,賜物三百段,細馬一匹。”這不僅是古人的古韻古意,我們作為新聞人,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抓住細節、把握細節、更好的處理細節!
作者簡介:馮乃超,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汽車電臺副總監,《910大眼睛》編輯、主持人。
(上接第140頁)
受到訪談對象的內心世界,將心比心,體驗訪談對象的心理,并對訪談對象的感情流露做出恰當的反應,從而獲得訪談對象的信任,積極主動配合,使主持人進入訪談對象的精神境界,挖掘到對方內心深處的故事。
在直播訪談中有效運用共情有以下好處。(1)主持人設身處地地理解采訪對象,可以使提問合情合理、切中要害。(2)訪談對象感到自己被理解、采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采訪關系。(3)促進訪談對象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有助于他聯想自己的經歷、見聞、感受并把它們講述出來。
如何做到與采訪對象共情?
首先,學會換位思考,最大限度地理解、感受對方。
其次,學會傾聽。傾聽不僅指聽取對方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音量的大小、語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是否口吃等)。不僅如此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聽了并且聽懂了。
那么怎么表現自己在很好傾聽呢?不要走神,注意力集中,不打斷對方講話,不作價值判斷,努力體驗對方的感受,及時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反饋。語言的反饋包括一些語氣詞的回應,還包括適時重復訪談對象的話語作為一種強調,或者因此提出問題引導接下來的訪談。非語言的反饋包括眼神、表情、肢體動作。適當的非語言反饋一方面彌補主持人不停“是這樣?”“明白了”“奧”對聽眾收聽連貫性的打斷,同時又很好地給了訪談對象良好的情感反饋。
第三,表達尊重。訪談中的尊重包括以下幾點。(1)從客觀上尊重對方的個性及能力而不是憑自己的好惡。(2)只要不違背社會倫理和法律,接納對方所做的事情,而不是評論。不作價值判斷,尊重對方的選擇。除非嘉賓有原則性的錯誤觀點則需要及時指出。(3)不輕易打斷訪談對象的談話,實在需要打斷也需要巧妙進行,切忌生硬打斷。(4)重視對方,比如節目的內容征求對方的意見。制作介紹訪談對象的節目介紹片花在節目中播出等。(5)體諒對方,訪談對象不愿意涉及的隱私傷痛等內容不要窮追不放,訪談對象自豪得意的內容可以給予適當的認可與贊揚,訪談對象傷心難過的時候給予貼己的問候與關懷。(6)掌握準確信息,對訪談對象情況的熟悉會讓對方有強烈的被尊重感,但是切忌說出張冠李戴、模糊錯誤的信息,一定要保證提問問題和對方信息的準確性。不但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同時也贏得了對方的尊重。
4 結語
一位演講金獎獲得者曾分享獲獎秘密:“到了演講當中,所有的技巧都不再是技巧,忘掉技巧全力以赴必將有最后的成功。”直播訪談也是如此:訪談之前做準備、功課,真正開始訪談,技巧不再重要,它成為一種習慣流淌在話語中,流淌在血液中,此時全力以赴認真聆聽做真實的自己和訪談對象交流,這就是成功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