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媒體敘事形式的不斷演進,從口頭敘事、文字敘事到影像敘事,在數字傳播語境下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諸如信息流、瀑布流等形式逐漸成為新的敘事話語。而對于傳播方式來說,也逐漸從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方式轉變到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多人對多人的網絡方式,傳者受眾一體化將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特征。
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得信息并不是從單一的媒介渠道,而是從多個信息終端渠道獲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媒體發布的信息都是一樣的,“從目前來看,媒介融合將帶來的是載體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種媒介產品都將匯流到網絡中進行傳輸,而后又分散到各種不同的接收終端中,這樣可以保持媒介產品的多樣化。 [1]”“比如在道瓊斯,新聞報道的順序是這樣的:道瓊斯通訊社→華爾街日報新聞網站→NBC電視臺→道瓊斯廣播→《華爾街日報》紙質版→《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 [2]”這是因為新媒體時效性較強往往作為首發媒體,而隨后電視、廣播會繼續進行跟蹤報道,隨后網頁版媒體進行信息的資源整合后發表深度的調查報道,對事件進行全面的闡述。
就“手術室自拍”這個新聞事件的媒體的報道和傳播來看,也是網絡先發力,隨后電視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深度的評析和解讀,平面媒體如雜志等綜合各媒體的信息,對事件進行了綜合報道。本文就電視在手術室自拍事件中承擔的作用,和對這件事的報道中電視新聞的敘事和傳播方式進行解析。
1 敘事——畫面與聲音承載的敘事
電視新聞主要以語言、畫面、聲音等作為敘事符號,與單純以文字作為敘事符號的新聞相比,具有獨特的本質屬性。在敘事過程中,畫面造型語言是最具電視特色的符號。其中畫面又是由不同景別、色彩、角度的鏡頭來承擔不同的敘事功能。與其他媒體相比較,畫面應是電視新聞中具有絕對優勢的敘事符號。
就央視《面對面》在對手術室自拍事件的報道中,電視畫面在兩處體現出相比于紙媒和網絡媒體的優勢。首先,《面對面》主持人實地走到了鳳城市人民醫院,在陜西省西安市鳳城醫院手足顯微外科主任鄭曉菊的帶領下走訪了當時進行自拍的那個手術間。在鏡頭中可以看出,其實這間手術室的確如醫生所說的進行了裝修改造。也就是可以印證了醫生所說的當時照自拍照的原因是由于舊的手術室要進行拆除,所以醫生進行拍照留念的舉動。其次,記者實地訪問鳳城醫院手足顯微外科主任鄭曉菊和鳳城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謝瑞卿,讓觀眾可以在畫面和聲音上感知醫生在回答問題時的面容以及表情。這兩點就比單純的文字讓觀眾掌握的信息更多,能夠讓觀眾對事件發生的原貌以及當事人有了一個畫面上的感知和理性的認識,而并不是單聽部分媒體對其斷章取義。
2 傳播方式——澄清事實和背景擴展
首先,回顧一下這件事情的傳播過程。2014年8月16日,有醫生在微信圈里寫了“值得永遠記憶的一場手術”的文章以資紀念。而就是因為文章所配的照片,引發了這場輿論風波。12月20日上午,一位參與拍照的醫護人員的同學將此照片下載后上傳到微博,并配上了評論:“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想說難怪醫患關系這么緊張,手術同時你們在做什么?”
12月20 日晚6點20分,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快報”欄目官方微博根據該網友爆料,配上圖片,發表了針對此事的“一說為快”的微博。9點49分,“都市快報”欄目又用2分鐘的時間在電視上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從2分鐘的新聞視頻中可以看到,該欄目并沒有對涉事醫院和醫生進行采訪核實。12月21日,此事件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網絡上一邊倒地對醫生進行了指責與批判。當天某網絡媒體就單個客戶端就達到了100萬評論量。12月22日電視等新聞媒體開始跟進。12月22日《新聞1+1》《央視新聞》《鳳凰新聞》都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報道并且進行了評論。12月28日,央視的《面對面》節目播出了有關“手術室自拍事件”的深度調查類的節目。
就“手術室自拍”這個新聞事件傳播來看,由于網絡時效性強,缺乏一定的監管機制,將此條新聞發布在網絡上,僅僅憑借照片進行斷章取義,網絡媒體在沒有調查清楚事件背景的前提下就對事件進行了評論。但隨后,在這件事情的報道中電視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深度的評析和解讀。首先,就12月22日央視評論類節目《新聞1+1》的報道來看,該節目在事情發生的第二天電話采訪到了當事人鳳城醫院手足顯微外科主任鄭曉菊,對整個事件進行了還原。其次,該節目對此事件進行了背景擴展。例如,在講述改事件的同事擴展到了外手術室的自拍照片。多個國外醫院手術室自拍的照片證明手術成功之后慶祝喜悅的自拍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最后,該節目對此事件進行了題目為“都提高點情商,好不”的評論。一方面對網絡媒體的片面報道進行了反思,一方面對醫院的不妥當行為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判,正確地引導了公眾的情緒和公眾的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