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繼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創下收視率高峰后,各個電視臺都興起了各種各樣的選秀欄目,如今選秀類節目依然火熱,比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北京衛視的《最美和聲》、CCTV的《夢想星搭檔》以及湖南衛視又一重磅推出的《我是歌手》等節目,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選秀類節目可謂風風火火了一把,《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等選秀節目,收視率一度居高不下。
越來越多的電視選秀節目是通過“海選”的方式進行,無論是獨立大型活動還是利用欄目平臺操作的活動,無論是明星參與的還是普通百姓參與的選秀節目,“海選”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無論如何,“海選”并不能夠僅僅作為選秀節目的例行公事,只是為了滿足觀眾的收視需求,或者滿足客戶的需求而設定。“海選”應該為一檔選秀節目獲得成功做鋪墊,當然想要做好鋪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海選”是選秀節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1 “海選”是對大賽原定風格的一次重塑
安徽衛視曾舉辦了一場選秀類節目《貓人超級魅力主持秀》,在北京的“海選”中,出現了一位非常有爭議的選手——師洋。因為當時的師洋與電視臺原先設定的電視主持人要求相差甚遠,不淘汰他的重要原因便是他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搞怪的主持風格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同樣《超級女聲》中的李宇春的出現到后來的成功,離不開她獨特的個性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觀眾。
其實在設計這些選秀類節目時,主辦方在前期設計時,是有一定要求的。而“海選”中出現的選手與當初的設計有時會存在一定的距離。比如在《貓人超級魅力主持秀》中,很多選手對以電視劇為頻道特色的安徽衛視并沒有多少了解,同時很多廣播影視類院校畢業的科班生,更多地選擇了參加電視臺的直接招聘,參加大賽的少之又少。所以很多選手都是合作伙伴從其他藝術類賽事中拉入的,這類選手有著極強的藝術細胞,卻不懂得如何做一名主持人,缺乏主持的經驗和技巧。面對這樣的選手,主辦方必須更改原先的設計,降低對選手語音的要求,更加看重選手的臨場反應和個人風格,將藝術與時尚元素注入到比賽中,收視效果遠超預期。在這次比賽中獲勝的幾位選手,后來在演藝界發展得也是如魚得水。同樣,《超級女聲》在“海選”之初是為了選擇青春靚麗的歌手,但是后來也一改當初的設定,究其原因也正是因為在“海選”中出現了一批個性鮮明、備受追捧的選手,如李宇春、周筆暢等。
2 “海選”給選手和評委提供了“原生態”表現的平臺
2.1 “海選”的節目應該是“原生態”的
其實像CCTV《星光大道》等欄目的“海選”一經播出就引來了觀眾議論紛紛,因為節目的“海選”形式是未經修飾的“原生態”。其實很多節目在開設之初受到觀眾質疑也很正常,因為我們認識了解接受一檔娛樂節目也需要一個過程。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在觀眾還對娛樂節目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湖南臺就以港臺模式制作了《快樂大本營》,在令觀眾耳目一新的同時,也讓觀眾對電視娛樂有了初步了解,率先將這種娛樂節目的概念帶給了大陸的觀眾。接下來很多類似的節目頻頻出現,比如安徽臺的《超級大贏家》、CCTV《星光大道》、湖南臺的《我是歌手》、浙江臺的《中國好聲音》。這些節目的收視率居高不下,因為觀眾在這樣的節目中看到的都是觀眾和評委“原生態”的表現和發揮,這樣的節目令人倍感輕松。
2.2 評委的表現要符合其身份和節目風格
在《超級女聲》的“海選”中,評委也成為了節目的一部分。選手可以無掩飾地發揮,評委可以無遮攔地點評。這種模式在港臺的娛樂節目中比比皆是,但在內地卻很少見,有人喜歡有人反感,但后來《超級女聲》收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評委的參與。在很多選秀節目中,評委也是一大看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評委的選擇也很重要,評委體現出了活動定位。比如在《中國好聲音》中,節目設定要一改以往選秀節目以炒作、毒舌、緋聞為賣點的方式,要以正面、勵志的態度去選拔,周杰倫、那英、劉歡、庾澄慶擔任了節目評委,他們精彩的點評也成為了節目的看點。
3 “海選”向什么方向發展
目前國內的大賽很多還是選擇《超級女聲》的海選方式,認為參加者越多越好,也出現了《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真人秀方式,其實“海選”的方式要取決于自己的特點,舞蹈、歌唱類比賽,由于卡拉OK的興起,應該是全民參與。但是像電視劇演員或者是主持人之類的海選,還是要注重選手的專業性。在美國或者歐洲,一些“海選”節目參與形式已是多種多樣,既有人海戰術也有真人秀。電視選秀類節目與日俱增,但是究竟成功的有幾個?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選”已成為廣大電視制作人研究和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