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采寫的過程中,站在公正公立的角度看待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不代表新聞記者就不需要情感的注入,若想要做出優秀的新聞作品,記者就應該注重自身情感的控制及宣泄,不能將消極的想法展示給受眾,而是要將積極樂觀的態度展現。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筆者對新聞記者的情感意識又有了新的認識。
1 新聞記者需要情感意識
記者首先就需要情感意識,沒有情感意識做不出有血有肉、震撼人心的報道。且不論《穹頂之下》是否符合新聞學要求,是否屬于調查類新聞報道,這存在爭議。事實上,新聞的范疇早已超越了傳統的限制,在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播報新聞,《穹頂之下》也自然屬于調查類新聞報道的范疇。
新聞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它也要經過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轉化,這就使新聞必然帶有傾向性。柴靜用她女兒的故事作為開始,平靜地陳述了一個半小時,敘事的建構能力極佳。但是她女兒也正是這個片子爭議最大的地方:個人代入感太重。這是和傳統的媒體倫理不符的。傳統的媒體倫理要求:記者首先是做新聞的記者,而不是做人的記者。事實上,柴靜在這個議題上一向爭議很大。柴靜過去的很多作品就是走親歷者路線的,她會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東西——一種不好聽的說法是“夾帶私貨”。
例如《看見》少女抗暴殺人事件辨析,在那期節目中,柴靜作為采訪者,在采訪被告時,并沒有表現出你是罪犯的態度,而是非常尊重少女的想法,在少女希望只和柴靜對話時,柴靜同意了,只用兩個人聽得到的音調完成了這次采訪。在采訪被告時,柴靜一直注視著她,盡管被告一直低著頭。柴靜在電話聯系受害者的妻子時,當電話那頭傳來哭聲,表示不愿再提及這件事情,柴靜也沉默了,不再繼續提問下去,給予對方最大的尊重及理解。從這些小細節中都能看出她在完成采訪中體現出來的情感意識。如果柴靜沒有把感情投入進去,那么她就不會出于對對方的尊重及隱私的保護,公開訪問被告少女;她就不會在受害人妻子泣不成聲時停止訪問,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得知她想要的信息。而恰恰是因為這種情感因素,使她順利地獲取了這些信息,讓觀眾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始末,也消除了廣大關注此事件的網友對被告少女是否應該判刑4年的疑慮。出于對被告少女的同情,柴靜的態度也使被告能放心大膽地完整地講出事發經過,毫無保留,完整地展現在受眾面前。情感是提高記者對新聞事實認識水平的催化劑,它始終貫穿于認識過程中,并且在認識的過程中不斷激勵記者對新聞事實的本質的認識。試想一下,如果柴靜沒有在這次采訪中投入情感,那么觀眾看到的節目又有多少成分會打動心靈呢?
2 情感意識的積極作用
首先,情感意識能推動記者進行積極采訪。記者和采訪對象在情感上默契、交融、共鳴是采訪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這是因為情感具有組織和激發全部行為的作用,它可以協調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真摯的新聞情感是與被報道者溝通理解的基礎。在采訪任何對象的時候,記者都要真心真意地去吸引、感染被采訪者。一個具有情感意識的記者在采訪時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事實,而是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對采訪對象進行積極主動的體驗,敏捷地抓住激情的火花,使之在新聞作品中得到閃現,完成好的新聞作品。其次,情感意識能使記者在作品中注入情感因素,增強新聞的可讀性。李瑞壞同志有一次談話中指出:“辦好節目,第一,先叫人家聽得懂,第二,叫人家喜歡聽,第三,再研究怎么教育人。如果先研究教育人,人都跑了你教育誰去?”可見,新聞的可讀性很重要。《穹頂之下》柴靜的個人演講能力,在這個視頻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她沒有吶喊過,大部分時間,她一直很平靜。這種娓娓道來的演說,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吶喊則比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
3 新聞記者強化情感意識
記者的情感意識首先來源于對祖國、對人民和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只有這種忠誠和熱愛才能使記者產生一種莊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記者以忘我的獻身精神和熱情投身于新聞事業,在新聞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反之,一個靈魂陰暗、思想空虛、感情萎靡的記者,一個對民族振興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勞動很少熱情的記者,是不可能寫出撥動千百萬人心弦的優秀篇章或制作出優秀的新聞作品的。現在的一些記者,在寫新聞報道或在播報一則新聞時,冷漠的表情、冰冷的嗓音,使新聞只是用字詞堆砌成的文章,不能引起受眾的熱烈的反響。
《穹頂之下》沒有口號,沒有批判,她只是還原事件本身,呈現事物原來的樣子卻讓人感覺有一巴掌扎扎實實地打在一些人的臉上,連我們也覺著生疼。她撕開一道口,讓我們得以看見,而更多的思考和行動留給我們——這是新聞記者情感的力量。